【同韵俲欧苏体】作者:于石 朝代:宋代
[同韵俲欧苏体]同韵俲欧苏体原文
草庐抱膝方卧龙,狞飚撼户云埋峰。
冻鹊依依飞堕地,饥鹰侧翅低盘空。
岂知水官夜鏖战,鞭虯笞凤驱前锋。
茫茫万里混一色,远近高下俱迷踪。
松标特立凜生气,竹腰不折凌高风。
长江一派清不泯,浩浩独行天地中。
小民祁寒易咨怨,君子守道惟固穷。
有雪无雪两不问,仁耕义耨无歉丰。
君不见闭门无人僵卧处,任渠门外深丈许。
穷则当与凡民异,达则当为国之瑞。
何当燮理司化钧,坐令寒谷回阳春。
[同韵俲欧苏体]诗词问答
问:同韵俲欧苏体的作者是谁?答:于石
问:同韵俲欧苏体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于石的名句有哪些?答:于石
[同韵俲欧苏体]参考注释
[同韵俲欧苏体]草庐
茅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同韵俲欧苏体]抱膝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唐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诗:“ 邯郸 驛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楼桑》诗:“天下 卧龙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萧芷厓 《冬日村居》诗之一:“小窗时抱膝,闲捡旧农书。”
[同韵俲欧苏体]卧龙
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同韵俲欧苏体]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同韵俲欧苏体]堕地
落地。指出生。 唐 杜甫 《锦树行》:“生男堕地要膂力,一生富贵倾邦国。” 宋 辛弃疾 《水龙吟》词:“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素娥 、 秋鸿 来自 岐山 ,竝为 可覲 述 仲仙 所产之女名 緑婴 ,以堕地时有緑鸚鵡适至也。”
[同韵俲欧苏体]盘空
绕空;凌空。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词:“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元 袁桷 《隐居图赋》:“ 伯阳 一去而不返,玄鹤盘空而将还。” 清 杜岕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瞻礼尝百人,盘空缅缔造。” 蔡寅 《读柳古楂先生<养馀斋诗集>》诗:“后起韜庐占一席,盘空硬语落毫巔。”
[同韵俲欧苏体]水官
(1).即水正。传说中的上古五行官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其帝 顓頊 ,其神 玄冥 ” 汉 郑玄 注:“ 玄冥 , 少皥氏 之子,曰 脩 ,曰 熙 ,为水官。”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
(2).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晋书·傅玄传》:“詔曰:‘得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
(3).道教所奉天、地、水三神官之一。《宋史·方技传上·苗守信》:“三元日,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各主録人之善恶。”
[同韵俲欧苏体]鏖战
激烈地战斗;竭力苦战
引兵三千,与贼鏖战。——《新唐书·王翃传》
到了近代,又有多少人民的军队为了从封建地主阶级手里把土地夺回来,和帝国主义的军队、剥削者的军队在这上面鏖战过。——秦牧《土地》
[同韵俲欧苏体]前锋
(1) 发动向对方球门或球篮作得分进攻的球员(如在篮球或曲棍球比赛中)
(2) 足球运动中在中锋两侧及后卫与中线之间的两个球员之一
(3) 前头部队,走在军队前面的部队
部队的前锋已到达目的地
[同韵俲欧苏体]茫茫
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同韵俲欧苏体]万里
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同韵俲欧苏体]混一
(1) 不同事物混杂成一体
(2) 统一,也指统一天下
混一诸侯
[同韵俲欧苏体]远近
(1) 远处和近处
远近闻名
(2) 指距离的长短
(3) 指关系的亲疏
[同韵俲欧苏体]高下
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同韵俲欧苏体]迷踪
亦作“ 迷踪 ”。迷失道路。 南朝 梁 沉约 《循役朱方道路诗》:“覊心亦何言,迷踪庶能復。”《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这女孩儿迷踪失路。”《水浒传》第六一回:“ 卢俊义 道:‘便是我迷踪失路,寻不着宿头,你救我则箇!’” 明 杨慎 《赠韩石溪》诗:“迷踪 鬼方 雾,藴真 罗甸 烟。”
见“ 迷踪 ”。
[同韵俲欧苏体]松标
松树梢头。 晋 卢谌 《赠刘琨》诗:“绵绵女萝,施於松标。”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嫋嫋松标雀,婉孌柔童子。”
[同韵俲欧苏体]特立
(1).谓有坚定的志向和操守。《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东观汉记·周泽传》:“少修高节,耿介特立。”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不醉反耻》:“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
(2).独立;挺立。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渐臺临池,层曲九成,屹然特立,的尔殊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北城上有 齐斗楼 ,超出羣榭,孤高特立。”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清 陈恭尹 《南海神祠古木绵花歌》:“挺生奇树号木绵,特立南州持絳节。”
(3).孤立。 明 张煌言 《上监国启》:“万里孤踪,一军特立。”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孤孑特立,无从考查。”
[同韵俲欧苏体]生气
(1) 活力;生命力
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 发怒;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
非常生气
[同韵俲欧苏体]高风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同韵俲欧苏体]长江
中国第一大河,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流入东海
[同韵俲欧苏体]一派
(1) 一条支流;一条水流
一派死水
(2) 一个流派;一个派别
中立的一派
(3) 一片;一阵
一派谎言
[同韵俲欧苏体]浩浩
(1) 广阔宏大
浩浩的宇宙
(2) 水势很大
浩浩汤汤。——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浩浩长江水,奔流向东海
[同韵俲欧苏体]独行
(1) 一个人走路
踽踽独行
(2) 坚持按自己的主张做
独行其是
[同韵俲欧苏体]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同韵俲欧苏体]小民
普通人民群众;平民百姓
小民闻当去。——清· 张廷玉《明史》
小民罢市。
农夫小民。——宋· 苏轼《教战守》
[同韵俲欧苏体]祁寒
严寒。《书·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蔡沉 集传:“祁,大也。”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歌黑帝》:“祁寒坼地,晷度迴天。”《金史·宣宗纪中》:“京师丐食死於祁寒。”
[同韵俲欧苏体]咨怨
嗟叹怨恨。《陈书·宣帝纪》:“飞芻挽粟,征赋颇烦,暑雨祁寒,寧忘咨怨。” 宋 范仲淹 《再奏乞两府兼判》:“今诸路骑兵,絶未精强,诸军闕马,人多相与咨怨。”《明史·梁廷栋传》:“户部尚书 毕自严 阿 廷栋 意……於是增赋百六十五万有奇,海内并咨怨。”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 盘庚 迁 殷 ,民胥咨怨。”
[同韵俲欧苏体]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同韵俲欧苏体]守道
(1).坚守某种道德规范。《左传·昭公二十年》:“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后汉书·桓帝纪》:“杜絶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 唐 岑参 《送费子归武昌》诗:“勿叹蹉跎白髮新,应须守道勿羞贫。” 宋 王禹偁 《殿中丞赠户部员外郎孙府君墓志铭》:“而公守道退默,未尝自陈,竟以列庶僚,典远郡而终身焉。”
(2).防守之道。《墨子·备梯》:“ 禽子 再拜曰:‘敢问守道。’ 子墨子 曰:‘姑亡,姑亡。’”
[同韵俲欧苏体]固穷
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朱熹 集注:“ 程子 曰:‘固穷者,固守其穷。’” 晋 张协 《杂诗》之十:“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九:“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龚尔位 《怀人》诗:“中有固穷士,尽日枕书眠。”
[同韵俲欧苏体]不问
(1).不慰问。《周礼·秋官·大行人》:“出入三积,不问壹劳。”
(2).不过问;不询问。《史记·陈丞相世家》:“ 汉王 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 陈平 ,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唐 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夕,不问苍生问鬼神。” 宋 曾巩 《兜率院记》:“至于浮屠人虽费如此,皆置不问,反倾府空藏而弃与之。” 夏衍 《不愁没有工作》:“但是 上海 就是这样的可以放置不问了吗?”
(3).不管;无论。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溼得所为佳。”《敦煌变文集·燕子赋变文》:“雀儿出来,不问好恶,拔拳即搓。”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三折:“不问官妓私科子,只等有好的来你客店里,你便来叫我。”
(4).不依法处分;不追究刑事责任。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朕即赦 元济 不问,迴军讨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武弁杀邑令父子》:“乃父子俱死箠楚,寧非衣冠奇祸,何以置 兴 不问? 兴 寻病,得伏枕死。” 毛 *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即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不可偏废。”
[同韵俲欧苏体]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同韵俲欧苏体]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同韵俲欧苏体]卧处
寝卧之所。 汉 焦赣 《易林·乾之解》:“鬼魅所舍,谁知卧处?”《汉书·广川王刘去传》:“ 昭信 知 去 已怒,即诬言 望卿 歷指郎吏卧处,具知其主名,又言郎中令锦被,疑有姦。”
指睡卧起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 温 视藉草腐湿,不堪卧处,因危坐鼓琴,以消永夜。” 郭希仁 《从戎纪略》:“ 华阴 县署窄狭,人众卧处不便,饮食无时,精神甚为劳顿。”
[同韵俲欧苏体]渠门
(1).旗名。一说两旗交接以为军门。《国语·齐语》:“赏服大輅,龙旗九旒,渠门赤旂,诸侯称顺焉。” 韦昭 注:“ 贾侍中 云:‘……渠门,亦旗名。赤旂,大旗也。’ 昭 谓……渠门,两旗所建,以为军门,若今牙门也。”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诏》:“又有一匡九合,渠门之赐以隆。”
(2).古城门名。《左传·桓公十四年》:“冬, 宋 人以诸侯伐 郑 ,报 宋 之战也。焚 渠门 ,入及大逵。” 杜预 注:“ 渠门 , 郑 城门。”
[同韵俲欧苏体]凡民
普通百姓;一般民众。《韩非子·五蠹》:“今学者之説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 仲尼 ,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宋 欧阳修 《原弊》:“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诫》:“盖天下上智少而凡民多,故圣人之刑赏,为中人以下设教。”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叙事歌起于凡民,乃原始社会生活的一种特征。”
[同韵俲欧苏体]为国
治国。《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 邢昺 疏:“为,犹治也。”《战国策·秦策三》:“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管子·国蓄》:“凡将为国,不通於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 清 姚康 《<嵞山集>序》:“顾 楚 之为国, 唐 之为天下,当其时皆何如?”
[同韵俲欧苏体]何当
(1).犹何日,何时。《玉台新咏·古绝句一》:“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故见鄙姿,逢君辉光。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 巴山 夜雨时。” 郁达夫 《奉怀》诗:“何当剪烛 江 南墅,重试清谈到夜分。”
(2).犹何妨;何如。 唐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诗:“闻説 唐生 子孙在,何当一为问穷通?” 宋 苏轼 《龟山辩才师》诗:“何当来世结香火,永与名山供井磑。”
(3).犹安得,怎能。 唐 岑参 《阻戎泸间群盗》诗:“帝乡北近日, 瀘口 南连蛮。何当遇 长房 ,缩地到京关。” 宋 王安石 《次韵答陈正叔》之二:“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 清 钱谦益 《玉堂双燕行送刘晋卿赵景之两太史谪官》诗:“何当鸣梧比丹凤,且愿衔花效黄雀。”
(4).犹何况。 唐 王昌龄 《江上闻笛》诗:“不知谁家子,復奏 邯郸 音,水客皆拥棹,空霜遂盈襟。羸马望北走,迁人悲 越 吟。何当边草白,旌节 陇 城阴。” 宋 苏轼 《无题》诗:“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强健!” 明 陈所闻 《金落索·闺怨》套曲:“ 姮娥 尚悔偷灵药,风雨何当忆故人?”
(5).犹合当,应当。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宋 王安石 《送潘景纯》诗:“明时正欲精蒐选,荣路何当力荐延。”京剧《雁门关》第一场:“决胜千里辨输赢,单注着 黄巢 今日何当败。”
(6).犹何尝。 晋 傅玄 《秦女休行》:“百男何当益,不如一女良。”
[同韵俲欧苏体]燮理
(1).协和治理。《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孔 传:“和理阴阳。” 明 唐顺之 《观道士祈雨》诗之二:“巫舞商阳古有之,神灵风雨灌坛时。阴阳燮理输谁力?秪遣儿童颂法师。”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三幕第一场:“都是相爷燮理阴阳之功。”
(2).指宰相的政务。 唐 孟浩然 《和张丞相春朝对雪诗》:“不覩丰年瑞,焉知燮理才。”
[同韵俲欧苏体]化钧
(1).造化之力;教化之权。语本《史记·邹阳列传》:“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於陶钧之上。” 裴骃 集解引 崔浩 曰:“以钧制器万殊,故如造化也。” 宋 陆游 《谢梁右相启》:“此盖伏遇某官身扶昌运,手斡化钧。” 宋 范成大 《水龙吟·寿留寺》词:“黄扉紫闥,化钧高钞,风霆挥扫。” 明 李东阳 《任贤》诗:“臣心欲効慙无力,勉为吾皇赞化钧。”
(2).教化普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昔在 陶唐 ,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 周振甫 注:“化钧;化均,教化普遍,指风俗淳朴,有不教而化的意思。”
[同韵俲欧苏体]坐令
犹言致使;空使。 唐 韩愈 《赠唐衢》诗:“胡不上书自荐达,坐令四海如 虞 唐 ?” 明 刘基 《结交行》:“寧知嫌隙翻掌成,坐令衽席生戈兵!”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坐令洋货日报关,万巧千奇无不备。”
[同韵俲欧苏体]寒谷
(1).山谷名。一名 黍谷 。在今 北京市 密云县 。相传为 邹衍 吹律生黍的地方。 汉 刘向 《七略别录·诸子略》:“ 邹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至黍生,至今名 黍谷 。” 汉 王充 《论衡·定贤》:“夫和阴阳,当以道德至诚。然而 邹衍 吹律, 寒谷 更温,黍穀育生。推此以况诸有成功之类,有若 邹衍 吹律之法。故得其术也,不肖无不能;失其数也,贤圣有不治。” 晋 左思 《魏都赋》:“且夫 寒谷 丰黍,吹律暖之也;昏情爽曙,箴规显之也。”后以借喻夫妇之间的依存关系。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椅梧倾高凤, 寒谷 待鸣律。”
(2).常用以自比为对别人提携奖掖的谢词。 唐 柳宗元 《谢李吉甫相公示手札启》:“藻镜洞开,而秋毫在照;文律傍畅,而 寒谷 生辉。”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譬如 寒谷 ,幸蒙六律之吹;有若秋毫,遂借千钧之重。”
(3).阴冷的山谷。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寒谷梅犹浅,温庭橘未华。” 唐 韩偓 《病中初闻复官》诗之二:“曾避暖池将浴凤,却同寒谷乍迁鶯。”
[同韵俲欧苏体]阳春
温暖的春天
于石,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