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稼】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纳稼]纳稼原文
纳稼村村毕,崇墉处处有。
秋成胜往岁,二釜足糊口。
而何市头价,犹尔争升斗。
计口百年滋,近利三倍取。
譬两人背面,各自东西走。
左者益以左,右者益以右。
中间必空虚,实乏计善后。
逢歉辄踊贵,遇丰难复旧。
而况丰恒鲜,歉偏易遭偶。
惟觉劳补救,遑云致安阜。
父母之谓何,对民真恧忸。
[纳稼]诗词问答
问:纳稼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纳稼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纳稼]注释
1. 押词韵第十二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
2. 叶
[纳稼]参考注释
[纳稼]崇墉
高墙;高城。《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崇墉冈连以岭属,朱闕巖巖而双立。” 张载 注:“墉,墙也。”《文选·左思<魏都赋>》:“於是崇墉濬洫,婴堞带涘。” 张载 注:“墉,城也。” 唐 杜甫 《剑门》诗:“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昏 岱岳 ,撼 东蒙 ,倾上郡,破崇墉。”
[纳稼]处处
(1) 在各个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在各个方面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处处掀起建设祖国的浪潮
[纳稼]秋成
(1).秋季成熟。 南朝 梁 王僧孺 《吏部郎表》:“寧为天覆地长,復与雨露相滋,秋成春发,必如暄寒无爽。”
(2).收获;收成。 唐 杜牧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臺歌板声。”《元史·李元礼传》:“时当盛夏,禾稼方茂,百姓岁计,全仰秋成,扈从经过,千乘万骑,不无蹂躪。”《醒世姻缘传》第三一回:“这秋成的时候尚且如此,若到了冬春,这些飢民若不设法救济,必定半个不存。”
(3).指秋季成熟的庄稼。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荐秋成於八穀,务春採於扶筐。”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復之 ( 胡復之 )有庄,与 马士英 之庄邻,田甚腴。 士英 令其子以三千金强买之……未几国变,田仍归 胡 ,官价半原值耳,田中秋成已熟, 马氏 之工本也。”
[纳稼]往岁
往年
往岁多至。——清· 方苞《狱中杂记》
[纳稼]糊口
勉强维持生活,填饱肚子
粥以糊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纳稼]而何
(1).犹如何。怎样。《左传·昭公四年》:“ 牛 谓 叔孙 :‘见 仲 而何?’” 杜预 注:“而何,如何。”
(2).犹如何。怎么。《左传·襄公二十二年》:“谓我敝邑,邇在 晋国 ,譬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孟子·尽心下》:“仁人无敌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汉 王充 《论衡·顺鼓》:“久雨湛水溢,谁致之者……击鼓攻社,而何救止?”
[纳稼]市头
(1).市井;市场。 唐 元稹 《估客乐》诗:“一解市头语,便无乡里情。” 唐 施肩吾 《途中逢少女》诗:“市头日卖千般镜,知落谁家新匣中?”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铺席》:“自 融和坊 到 市南坊 ,谓之‘珠子市头’,如遇买卖,动以万数。”
(2).指卖艺人等会聚的茶肆。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茶肆》:“又有茶肆专是五奴打聚处,亦有诸行借工卖伎人会聚行老,谓之‘市头’。”
(3).街头。 郭沫若 《星空·仰望》:“污独的 上海 市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海!”
[纳稼]升斗
(1).容量单位。十合为升,十升为斗。《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三国志·魏志·常林传》:“ 林 乃避地 上党 ,耕种山阿。当时旱蝗, 林 独丰收,尽呼比邻,升斗分之。”
(2).比喻微薄的薪俸。《汉书·梅福传》:“秩以升斗之禄,赐以一束之帛。” 金 元好问 《自邓州幕府暂归秋林》诗:“升斗微官不疗饥,中林春雨蕨芽肥。” 郁达夫 《和冯白桦重至五羊城原韵》:“升斗微名成底事,词人身世太凄凉。”
(3).借指少量的米粮、口粮。 唐 韩愈 《论盐法事宜状》:“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生归,瓮无升斗,孤影对四壁。” 李广田 《哀念朱自清先生》:“职业上的薪俸不足以维持一家的生活,为了升斗所需,于是也就不得不快写,不得不多写了。”
(4).借指酒。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宋 杨万里 《中秋月长句》诗:“先生旧不论升斗,近来畏病不饮酒。”
[纳稼]计口
计算人数。《后汉书·蔡茂传》:“ 融 欲以为 张掖 太守,固辞不就;每所餉给,计口取足而已。” 唐 韩愈 《唐故江西观察使韦公墓志铭》:“公既至,则计口受俸钱,委其餘於官。” 清 钱以垲 《隰州杂诗》:“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算緡但计口,不问陌与阡。”
[纳稼]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纳稼]近利
(1).逐利;贪利。《易·说卦》:“﹝巽卦﹞其於人也,为寡髮,为广顙,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 孔颖达 疏:“为近利,取其躁人之情多近於利也。”《韩非子·亡徵》:“饕贪而无饜,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清 邵廷采 《五世行略上》:“利不可近,近利则商贾心。”
(2).眼前利益。 明 方孝孺 《赠林公辅序》:“不安於小成,不诱於近利,而就乎远者、大者,吾与 公辅 志也。” 朱自清 《子夜》:“ 荪甫 的姊丈 杜竹斋 便是一个,而且是胆子最小最贪近利的一个。”
[纳稼]三倍
三的倍数的数量
他收入的三倍
增加到原来尺寸的三倍
[纳稼]背面
与正面相反的一面
山的背面
[纳稼]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们各自的家
各自解决食宿问题
各自弃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纳稼]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纳稼]中间
(1) 中心
中间突破
(2) 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
中间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坐在他们两个中间
(3) 在里面
生活在人民群众中间。
[纳稼]空虚
里面没有什么实在东西的;不充实的
反对派所持的空虚的论点
[纳稼]善后
灾变丧乱后,妥善地料理遗留的问题
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作战》
善后事宜
[纳稼]踊贵
亦作“踊贵”。1.谓物价上涨。《后汉书·曹褒传》:“时春夏大旱,粮穀踊贵。”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郑畯妻》:“买巨杉数千枚,如 维扬 。时方营行在官府,木价踊贵,获息十倍。”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所以马价踊贵焉。” 清 吴世涵 《公米》诗:“邻里遭凶年,市米日踊贵。”
(2).谓受刖刑的人所穿的特制鞋子价钱上涨。《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屨贱踊贵。” 杜预 注:“踊,刖足者屨。”《韩非子·难二》:“ 景公 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 景公 繁於刑, 晏子 对曰:‘踊贵而屨贱。’” 王先慎 集解:“踊即踊之俗字。”
[纳稼]复旧
①恢复陈旧的习俗、观念、制度等。②恢复原来的样子:~如初。
[纳稼]而况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纳稼]补救
对不利情况弥补挽救
[纳稼]安阜
安定富足。 宋 沉遘 《上两府二书》:“幸东南偏方,安阜无事。”《元典章·圣政一·饬官吏》:“有抚字尽心,百姓安阜,钞法流通,政事卓异者,不次旌擢。”《封神演义》第二二回:“但愿八方寧息兵燹,万民安阜乐业。”《清史稿·圣祖纪二》:“朕抚驭区宇,惟以爱养苍生,俾臻安阜为念。”
[纳稼]父母
(1)
(2) 父亲和母亲的总称
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具有父亲和母亲作用的人
[纳稼]谓何
如何;为何。《诗·小雅·节南山》:“赫赫 师尹 ,不平谓何!” 郑玄 笺:“谓何,犹云何也。”《史记·礼书》:“ 孝文 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於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 张守节 正义:“是躬化节俭,谓何嫌耳,不须繁礼饰貌也。”《汉书·礼乐志》:“泊如四海之池,徧观是邪谓何?”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谓何,当如之何也。”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