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妙智寺后因赋】作者:董嗣杲 朝代:宋代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原文
我貌甚癯棘,极爱山林住。
才说庐山去,不惮葺芒屦。
郁怀得少解,动脚即健步。
谁言多岌业,堂堂大驿路。
万景山渺莽,旷游惬心慕。
荒坊偶小憩,周览入薄暮。
西隅壁灰净,半堵若缣素。
方此欲题名,已触野僧怒。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诗词问答
问:又过妙智寺后因赋的作者是谁?答:董嗣杲
问: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董嗣杲的名句有哪些?答:董嗣杲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参考注释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极爱
指至亲之人。 汉 董仲舒 《又言限民名田》:“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説从上。”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山林
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山林地区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才说
(1).犹才辩。《后汉书·郑玄传》:“﹝ 袁绍 ﹞客多豪俊,并有才説,见 玄 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
(2).犹将要。 梁斌 《红旗谱》五六:“ 江涛 才说冲上去,冷不丁有一把闪亮的刺刀,照他刺过来。” 梁斌 《播火记》七:“ 老山头 才说上手去拉,不知是谁伸过脚去踢掉他手里的灯笼。”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庐山
山名,为中国著名避暑胜地。位于江西省九江以南,主峰海拔1474米,夏季凉爽,多雾,风景秀美, * 带作物茂盛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芒屦
芒鞋。 宋 苏轼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次韵》:“幽人行未已,草露溼芒屨。” 明 王守仁 《龙潭夜坐》诗:“草露不辞芒屨溼,松风偏与葛衣轻。” 清 吴伟业 《赠同年嘉定王进士》诗之二:“彊饭却扶芒屨健,高歌脱帽酒杯狂。”参见“ 芒鞋 ”。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动脚
动身,启程。《宋书·张畅传》:“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魏书·李崇传》:“ 淮南 万里,繫于吾身。一旦动脚,百姓瓦解。” 元 郑光祖 《倩女还魂》第一折:“被拘箝的不忿心教他怎动脚,虽不是路迢迢,早情随着云渺渺。”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健步
脚步轻快而有力
健步登上主席台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堂堂
(1) 形容盛大
人狮惊岳岳,王庙忆堂堂。——郭沫若《访埃杂吟》
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庄严大方
仪表堂堂
(3) 形容志气宏大
我们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还怕这一点困难吗?
(4) 阵式或气势很大
堂堂的军乐队走过去了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驿路
驿道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景山
(1).大山;高山。《诗·鄘风·定之方中》:“望 楚 与 堂 ,景山与京。” 毛 传:“景山,大山。” 晋 成公绥 《啸赋》:“游崇岗,陵景山,临巖侧,望流川。”
(2).山名。在 河南省 偃师县 南。《诗·商颂·殷武》:“陟彼 景山 ,松柏丸丸。” 朱熹 集传:“ 景 ,山名, 商 所都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经 通谷 ,陵 景山 。”
(3).山名。在 北京市 。又名 万岁山 、 煤山 。系人工堆积而成。有五峰,东西排列,各建琉璃瓦亭。 明 末, 李自成 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 北京 时, 崇祯帝 自缢于山东麓。解放后辟为景山公园。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渺莽
(1).烟波辽阔无际貌。 南朝 宋 鲍照 《望水》诗:“ 河伯 自矜大, 海若 沉渺莽。” 五代 张泌 《河传》词:“渺莽云水,惆悵暮帆,去程迢递。” 宋 叶适 《北村记》:“而来鸥去鸟,风帆浪楫,恣肆渺莽,不知其所穷。”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一:“引稽天之泽,苏渺莽之原。”
(2).模糊不清楚貌。 宋 王安石 《梦黄吉甫》诗:“岁晚洲渚浄,水消烟渺莽。” 宋 苏轼 《和陶归园田居》之二:“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明 袁宏道 《登定州开元寺塔》诗之二:“我醉中山酒,兴衰渺莽间。”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惬心
称心;快意
天下莫不惬心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小憩
亦作“ 小憇 ”。短暂休息。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权智》:“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清 王士禛 《娑罗坪》诗:“小憩 娑罗坪 ,手扶娑罗树。” 清 李静山 《增补都门杂咏·十刹海》:“柳塘莲浦路迢迢,小憩浑然溽暑消。”《花城》1981年第5期:“我想靠着马背小憇一会,我实在太疲劳了。”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周览
(1).遍览;巡视。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每患 迁 固 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於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於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 虎门 澳门 等处,与水师提臣 关 ( 关天培 )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 邓 ( 邓廷楨 )等覈实办理。”
(2).谓细看。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辱赐书,周览累日,竦然增敬。”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薄暮
傍晚
每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加以薄暮逆夷又发火烧潮音街。——《广州军务记》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缣素
(1).细绢。可供书画。 晋 葛洪 《抱朴子·遐览》:“縑素所写者,积年之中,合集所见,当出二百许卷。”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 河上公 《老子》,縑素早办而无人能书。”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吴道子》:“气韵雄壮,几不容於縑素;笔迹磊落,遂恣意於壁墙。”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 米元暉 善画,能以古为今,盖妙於薰染縑素。”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篇卷》:“大约篇从竹简,卷从縑素;因物定名,无他义也。”
(2).指书册或书画。 南朝 梁 虞龢 《论书表》:“縑素之工,殆絶於昔。”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命 蔡京 、 梁师成 、 黄冕 辈编类其真贋,纸书縑素,备尽卷帙。”《明史·隐逸传·倪瓒》:“求縑素者踵至, 瓚 亦时应之。” 清 赵翼 《范莪亭孝廉得二扇面》诗:“縑素垂千秋,应可慰毅魄。”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题名
(1) 题目名称,写作、印刷品、讲述或影印作品名称
(2) 写上姓名作为标记
对联、题名。——明· 魏学洢《核舟记》
请题名留念
[又过妙智寺后因赋]野僧
(1).山野僧人。 唐 张籍 《赠王秘书》诗:“身屈祗闻词客説,家贫多见野僧招。” 宋 吴聿 《观林诗话》卷二:“新成文刻在,往事野僧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余二月出门,有野僧送行。”
(2).为僧人自谦之称。 唐 皎然 《戏题》诗之一:“时人不解野僧意,归去溪头作鸟羣。”
宋代,董嗣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