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作者:李山甫 朝代:唐代
[菊]菊原文
篱下霜前偶得存,忍教迟晚避兰荪。
也销造化无多力,未受阳和一点恩。
栽处不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尊。
陶潜殁后谁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菊]诗词问答
问:菊的作者是谁?答:李山甫
问:菊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菊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山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山甫
[菊]李山甫菊 书法图
菊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643-1
[菊]参考注释
[菊]迟晚
(1).迟延而落后。《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欲救悬沙(丝)之危,事亦不应迟晚。” 宋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卷六:“如或迟晚,恐失机宜。”《玉娇梨》第十七回:“ 杨廵抚 道:‘我在齿録上见贤司李尚未授室,何也?’ 苏友白 道:‘推官一向流浪四方,故此迟晚。’”
(2).犹言最终。 唐 杜牧 《窦烈女传》:“为贼凶残不道,迟晚必败,姊宜早图遗种之地。”
[菊]兰荪
(1).即菖蒲。一种香草。《文选·沉约<和谢宣城>》:“昔贤侔时雨,今守馥兰蓀。” 刘良 注:“兰蓀,香草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香草之类,大率多异名,所谓兰蓀,蓀即今菖蒲是也。”
(2).指佳子弟。 清 赵翼 《西干故里示侄亮采宝士侄孙公兰等》诗:“是我昔时初奋迹,瓣香能不望兰蓀。”参见“ 芝兰玉树 ”。
[菊]造化
(1) 福分;好运气
子女都这么孝敬,你可真有造化
(2) 自然界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与造化抗衡
[菊]无多
没有多少。 唐 杜荀鹤 《和友人寄孟明府》:“莫嫌月入无多俸,须喜秋来不废吟。” 清 周亮工 《郭去问还家未半载复作章贡之行送之》诗:“乱后还家庆更生,无多日月復成行。”
[菊]阳和
(1).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2).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3).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4).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 ,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5).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6).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7).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 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
[菊]一点
(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菊]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菊]玉砌
用玉石砌的台阶,亦用为台阶的美称。 汉 刘桢 《鲁都赋》:“金陛玉砌,玄枑云柯。”《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镜之虹於綺疏,浸兰泉於玉砌。” 李周翰 注:“玉者,美言之也;砌,阶也。”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词:“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见簷外清水白沙,涓涓流溢;玉砌雕阑,殆疑桂闕。”
[菊]要时
限约时间。《荀子·富国》:“傮然要时务民,进事长功,轻非誉而恬失民,事进矣,而百姓疾之,是又偷偏者也。”
[菊]还许
也许,还可能。《儿女英雄传》第三二回:“那戏儿一出是怎么件事,或者还许有些知道的,曲子就一窍儿不通了。”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屋子里的银子,就您大哥知道,别人翻箱倒笼的费事,还许找寻不着。”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二八:“ 老张 要是幸而有忏悔的机会, 孙八 还许阻止他。”
[菊]金尊
见“ 金樽 ”。
[菊]知己
(1) 了解、赏识自己
(2) 亲密的朋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3) 彼此相互了解而关系密切的
知己话
[菊]露滴
露水珠。 唐 赵彦昭 《秋朝木芙蓉》诗:“平明露滴垂红脸,似有朝愁暮落时。” 宋 卢氏 《凤栖梧·题泥溪驿》词:“鈿带双垂金缕细,玉佩玎璫,露滴寒如水。” 郁达夫 《沉沦》四:“稻上的露滴,还同明珠似的挂在那里。”
[菊]泪痕
眼泪留下的痕迹
满脸泪痕
唐代,李山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