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作者:敦煌曲子 朝代:唐代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原文
唯留三乘教。悟者向心求。
但行如是舍凡流。成佛是因由。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诗词问答
问:《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的作者是谁?答:敦煌曲子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注释
1. 押尤韵 出处:敦煌歌辞总编卷三
2. 释迦牟尼佛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参考注释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向心
犹归心。谓内心归服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如是
如此这么;像这样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清· 刘开《问说》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凡流
平凡之人;庸俗之辈。《晋书·刘颂传》:“臣以期运,幸遇无讳之朝。虽尝抗疏陈辞,氾论政体,犹未悉所见,指言得失,徒荷恩宠,不异凡流。”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泥濜珠玉,粪土名位;瞪目凡流,倾心俊异。” 明 杨慎 《伏枕行赠严应阶》诗:“ 严夫子 交谊非凡流,往时倾盖今白头。” 明 张四维 《双烈记·访道》:“ 三阳县 张俊 ,英伟不羣,武艺出众,颇非凡流。”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汤东谷语》:“山珍海错,名茶法酒,物物皆备,庶不为凡流俗士。”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成佛
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添品法华经·授记品》:“当復供养二百万亿诸佛,亦復如是,当得成佛。”《宋书·谢灵运传》:“太守 孟顗 事佛精恳,而为 灵运 所轻,尝谓 顗 曰:‘得道应须慧业文人,生天当在 灵运 前,成佛必在 灵运 后。’ 顗 深恨此言。”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今之学佛者,非学其弃 浄饭王 之位而苦行於 雪山 中也,学其能成佛之道而已。”
[证无为·其二十七·太子赞二十七首]因由
(1) 理由;由头
有因由
(2) 因缘;缘分
夙世因由
(3) 原委;原因
有原多因由
唐代,敦煌曲子,证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