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作者:王汝玉 朝代:明代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原文
洛阳二三月,桃李争芳菲。
朝随春阳媚,暮逐东风飞。
山中有古木,丛竹相因依。
苍然抱贞固,不为霜霰欺。
由来君子心,流俗那能移。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诗词问答
问:《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的作者是谁?答:王汝玉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王汝玉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汝玉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参考注释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洛阳
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西部,市区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97万。中国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称,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位于市东,其南龙门石窟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河南省第二大城市,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交汇于此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二三
(1).谓不专一;反复无定。《书·咸有一德》:“德唯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 孔 传:“二三,言不一。”《晋书·慕容垂载记》:“虽曰君臣,义深父子,岂可因其小隙,便怀二三。” 宋 文天祥 《罗融斋墓志铭》:“不以利害为二三。其忠信如此。”《醉醒石》第四回:“这事断要死争,二三不得的。”
(2).约数,不定数。表示较少的数目,犹言几。《国语·吴语》:“﹝ 越王 ﹞曰:‘ 勾践 用帅二三之老,亲委重罪,顿顙於边。’” 汉 王褒 《僮约》:“日暮以归,当送乾薪二三束。” 唐 皎然 《咏小瀑布》:“瀑布小更奇,潺湲二三尺。”《水浒传》第五七回:“ 呼延灼 吃了一惊,便叫酒保引路,就田塍上赶了二三里。” 石楠 《张玉良传》:“她一定会兴奋得两颊泛上荷红,上面滴洒着二三点露珠。”
(3).约数,不定数。谓二成或三成。 汉 班固 《西都赋》:“草木涂地,山渊反覆,蹂躪其十二三,乃拗怒而少息。”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正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4).约数,不定数。谓第二或第三。 宋 陈亮 《谢张侍御启》:“第其度程,亦在二三之数。”
(5).约数,不定数。犹言再三,多次。《百喻经·妇诈称死喻》:“妇於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6).即六。《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张铣 注:“二三,谓 明帝 六年也。”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芳菲
(1) 花草香美的样子
(2) 芳香的花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春阳
(1).阳春。 汉 焦赣 《易林·井之巽》:“春阳生草,夏长条枝。”旧题 汉 枚乘 《杂诗》之七:“兰若生春阳,涉冬犹盛滋。”
(2).春天的阳光。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喜如春阳,怒如秋霜。” 晋 陆云 《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閒非秋厉,惠淑春阳。”《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安彼反侧,如春阳秋露。” 越剧 《庵堂认母》:“听娘言语我心悲伤,到此刻才知母爱温暖如春阳。”
(3).喻帝王的恩泽。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坐驰雷电破姦伏,力送春阳煦鰥寡。”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东风
(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有古
有远谋。《逸周书·常训》:“哀乐不淫,民知其至,而至于子孙,民乃有古,古者因民以顺民。” 孔晁 注:“皆有经远之规,谓之有古。”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相因
(1).相袭;相承。《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餘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国初宰相权重,臺諫侍从,莫敢议己,至 韩琦 、 范仲淹 始空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读史》:“惟八书十志, 迁 固 相因,作者沿波,递相撰述。”
(2).相关;相互依托。 唐 元稹 《莺莺传》:“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 宋 曾巩 《洪范传》:“﹝貌、言、视、听、思﹞五者,思所以为主於内,而用四事为外者也;至於四者,则皆自为用而不相因。”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景出想像,情在体贴,能以兴为衡,以思为权,情景相因,自不失重轻也。” 清 曹寅 《柳村画荷花长幅戏题》诗之二:“花花相似叶相因,数叶排花便失真。”
(3).价钱便宜。《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梁尚宾 听説,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牛肉是顶养人的,价钱又比猪肉相因,为啥不吃?”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贞固
(1).守持正道,坚定不移。《易·乾》:“文言曰:‘贞者,事之干也……贞固足以干事。’” 孔颖达 疏:“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干济,此法天之贞也。” 高亨 注:“贞固,正而坚,即坚持正道。干是动词,主持,主办。”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明 吴海 《孙戣字序》:“若君子得之,以修己,则贞固而廉洁;以刑家,则整齐而如一。” 章炳麟 《<南洋华侨志>序》:“学术兴,则知慕爱国,性有贞固之操,不以虚言相塞。”
(2).主干;栋梁。 汉 蔡邕 《荐皇甫规》:“犹此言之,忠臣贤士国家之元龟,社稷之贞固也。” 唐 高适 《三君咏·狄梁公》:“ 梁公 乃贞固,勋烈垂竹帛。”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霜霰
(1).霜和霰。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煦蒸霜霰,莩甲云露。” 唐 杜甫 《青阳峡》诗:“魑魅啸有风,霜霰浩漠漠。” 宋 欧阳修 《山槎》诗:“山中苦霜霰,岁久无春色。”
(2).喻恶势力。 唐 孟郊 《答友人》诗:“道语必疎淡,儒风易凌迟。愿存坚贞节,勿为霜霰欺。” 明 陆采 《明珠记·伪敕》:“他犯着龙鳞怒,难宽霜霰威。”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由来
(1)
(2) 事情发生的原因
(3) 历来;自始以来;从发生到目前
由来已久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流俗
(1) 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文史星历近乎仆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诋尽流俗
(2) 也指一般的风俗习惯。另指世俗之人
[为华彦谋题王孟端写枯木竹石]那能
方言。怎么样。
出处:
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凡诸形状皆谓之态,亦谓之能; 苏州 问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态字,犹通语言曾(俗作怎)么样矣。”
例句:
殷夫 《监房的一夜》:“ 小王 说:‘老和尚后来那能了呢?’说着笑了。”
明代,王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