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_鲍溶 | 唐代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作者:鲍溶 朝代:唐代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原文

帝命河岳神,降灵翼轩辕。天王委管籥,开闭秦北门。
顶戴日月光,口宣雨露言。甲马不及汗,天骄自亡魂。
清冢入内地,黄河穷本源。风云寝气象,鸟兽翔旗幡。
军人歌无胡,长剑倚昆仑。终古鞭血地,到今耕稼繁。
樵客天一畔,何由拜旌轩。愿请执御臣,为公动朱轓。
岂令群荒外,尚有辜帝恩。愿陈田舍歌,暂息四座喧。
条桑去附枝,薙草绝本根。可惜汉公主,哀哀嫁乌孙。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诗词问答

问:《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的作者是谁?答:鲍溶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鲍溶的名句有哪些?答:鲍溶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参考注释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帝命

(1).犹天命。天帝的意志。《诗·大雅·文王》:“有 周 不显,帝命不时。”

(2).天子的命令。《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夔 典乐,和神人; 龙 作纳言,出入帝命。” 南朝 宋 颜延之 《祭屈原文》:“惟 有宋 五年月日, 湘州 刺史 吴郡 张邵 恭承帝命,建旟旧 楚 ,访怀沙之渊,得捐珮之浦。” 明 刘基 《官箴上》:“慈匪予爱,帝命溥时;威匪予憎,国有恒规。”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河岳

亦作“ 河岳 ”。 黄河 和五岳的并称。语本《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 河 乔岳。” 毛 传:“乔,高也。高岳, 岱宗 也。” 孔颖达 疏:“言高岳 岱宗 者,以巡守之礼必始於东方,故以 岱宗 言之,其实理兼四岳。”后泛指山川。 南朝 齐 谢朓 《为宣成公拜章》:“惟天为大,日星度其象;谓地盖厚,河岳宣其气。”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见“ 河岳 ”。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降灵

使神灵下降,召神。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轩辕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天王

(1) 天子

(2) 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自封天王

(3) 某些威力很大的天神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管籥

亦作“筦籥”。1.两种乐器名。《孟子·梁惠王下》:“管籥之音。” 赵岐 注:“管,笙;籥,簫。或曰籥若笛,短而有三孔。”《荀子·乐论》:“竽笙簫和,筦籥发猛。”亦泛指乐器或音乐。 宋 岳珂 《桯史·馆娃浯溪》:“闻管籥者,民喜而相告。” 清 陈维崧 《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诗:“设帨九天喧管籥,穪觴七郡倾壶榼。”

(2).锁匙。籥,通“ 钥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脩键闭,慎管籥。” 郑玄 注:“管籥,搏键器也。” 孔颖达 疏:“以铁为之,似乐器之管籥,搢於鏁内以搏取其键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於堂下。”《南齐书·百官志》:“府置丞一人。掌宫城管籥。” 清 唐甄 《潜书·两权》:“百金之贾,必有居处,以安妻子,固管籥,结邻里,无盗窃之虞,乃可以转贩于四方。”

(3).指用锁加以锁住。《晏子春秋·杂上一》:“管籥其家者纳之公,财在外者斥之市。”

(4).比喻事情的关键。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文》:“非鄙无因而生,侵侮何从而入?此亦持德之管籥,尔其谨哉。”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未有玉不莹而为宝,人无学而称贤,盖持身之管籥,进德之舟船,响如鐘而待叩,明似镜以长悬,此其重於经术,寧降志於吾贤。”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开闭

犹开合。《鬼谷子·捭阖》:“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闔之道也。”《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 唐 刘允济 《天赋》:“凭理乱而倚伏,候昏明而开闭。”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北门

(1).北向的门。《诗·邶风·北门》:“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窶且贫,莫知我艰。”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阿师当向北门出入,南衙宰相往来,勿犯也。”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 延安 北门外, 王家坪 村边,站着许多威严的哨兵。”

(2).喻指北部边防要地。《隋书·贺娄子干传》:“自公守北门,风尘不警。 突厥 所献,还以赐公。” 唐 翁绶 《雨雪曲》:“一自塞垣无 李 蔡 ,何人为解北门忧。” 明 何景明 《点兵行》:“边头城堑谁营屯,遂使犬羊窥北门。”

(3). 唐 宋 学士院在禁中北门,因以为学士院的代称。 宋 苏轼 《上清储祥宫碑》:“臣以书命,待罪北门。记事之成,职也,然臣愚,不知宫之所以废兴,与凡材用之所从出,敢昧死请。” 宋 岳珂 《桯史·叶少蕴内制》:“ 石林 叶少藴 在北门,微闻当遂使为相,惧当视草,不能自免,出语沮之。”

(4).指翰林学士。 明 陈皋谟 《环县城远眺》诗:“经略久寒 西夏 胆,安危深仗北门才。”参见“ 北门学士 ”。

(5).指 唐 代禁军的北衙。《新唐书·兵志》:“及 贞观 初, 太宗 择善射者百人,为二番於北门长上,曰‘百骑’,以从田猎。”“北门”之名由此。《资治通鉴·唐中宗神龙元年》:“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復 李氏 社稷,愿殿下蹔至 玄武门 以副众望。” 胡三省 注:“南牙谓宰相,北门谓羽林诸将。”

(6).《诗·邶风》篇名。序谓“《北门》,刺士不得志也”。后因用以喻士之不遇。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李弘度 常叹不被遇……曰:‘《北门》之叹,久已上闻。穷猿奔林,岂暇择木!’” 唐 李白 《宣城送刘副使入秦》诗:“斗酒满四筵,歌啸 宛溪 湄。君携 东山 妓,我咏《北门》诗。” 明 陈宗之 《汉道》诗:“寧无《北门》嘆,要自秉固穷。”

(7).复姓。《左传》有 北门驷 ,《尸子》有 北门子 ,《庄子》有 北门成 。见《通志·氏族三》。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顶戴

(1)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分别饰红宝石、珊瑚、青金石、水晶等。也称[顶带]

(2) 感激

举家顶戴不尽

(3) 敬礼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月光

月亮的光线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口宣

(1).口头宣布(帝王之命)。《晋书·杨骏传》:“﹝后﹞便召中书监 华廙 、令 何劭 ,口宣帝旨使作遗詔。”《旧唐书·王起传》:“ 起 侍讲时,或僻字疑事,令中使口宣,即以牓子对。”

(2).一种慰劳臣下的简短诏令。 宋 杨亿 《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赐曰口宣。”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口宣》:“按,口宣者,君諭臣之词也。古者天子有命于其臣,则使使者传言,若《春秋》内外传所载誥告之词是已。未有撰为儷语,使人宣于其第者也。宋人始为之。” 宋 欧阳修 、 王安石 、 苏轼 等人文集中的内制皆有为皇帝所拟口宣。

(3).佛教语。谓对弟子之垂诫。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雨露

雨和露,比喻恩惠、恩泽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甲马

(1).铠甲和战马。泛指军备或战事。 唐 杜甫 《严氏溪放歌行》:“天下甲马未尽销,岂免沟壑常漂漂。”《宋史·兵志四》:“臣窃谓 陕西 、 河东 弓箭手,官给良田,以备甲马。”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每值驾出,甲马拥塞驰道。”《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甲马丛中立命,刀鎗队里为家。”

(2).迷信者所画的神符。《水浒传》第三八回:“原来这 戴院长 ……把两个甲马拴在两隻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 清 虞兆漋 《天香楼偶得·马字寓用》:“俗於纸上画神佛像,涂以红黄采色,而祭赛之。毕即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佛之所凭依,似乎马也。” 清 袁枚 《续新齐谐·天后》:“有甲马三:一画冕旒秉圭,一画常服,一画披髮跣足仗剑而立。每遇危急,焚冕旒者輒应。”

(3).披甲的战马。《水浒传》第五五回:“除是得这般军器,和我一个哥哥,可以破得连环甲马。”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天骄

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某些北方强盛的民族或其君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亡魂

(1).旧指死后的灵魂。《后汉书·段熲传》:“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晋 潘岳 《寡妇赋》:“亡魂逝而永远兮,时岁忽其遒尽。”《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我关着孝堂,召请亡魂,你两个须守着门,不可使外人窥看,破了法术。” 戴望舒 《祭日》诗:“今天是亡魂的祭日,我想起了我的死去了六年的友人。”

(2).失魂。形容惊慌失措。《南史·韦叡传》:“ 叡 以强弩二千一时俱发,洞甲穿中,杀伤者众。矢贯 大眼 右臂,亡魂而走。” 冰心 《往事(二)》六:“与其徘徊着惊悸亡魂,不如索性纵身一跃,死心的去感觉那没顶切肤的辛酸感觉。”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内地

(1)

(2) 在一国内部;远离海岸

(3) 关于内地,属于内地,有内地特征

(4) 周围被陆地所包围或几乎被包围的地方

(5) 在国家内部

内地城市

(6) 一国或一地区中心地带

躺在那处的那个内地医院里

内地大壁炉

内地利益的代表们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每年达16亿吨,除12亿吨入海外,有4亿多吨沉积在下游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穷本

(1).探求本源。《礼记·乐记》:“穷本知变,乐之情也。”

(2).追查根源。《史记·梁孝王世家》:“独 梁王 所欲杀大臣十餘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气象

(1)

(2) 气候;天象。后多指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刮风、下雨、闪电、打雷等等

气象万变

(3) 指能预示吉凶的云气变化

(4) [气象学]的俗称

(5) 事物的情况、态势

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6) 景色,景象

气象万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山气象

(7) 指迹象

见是伏兵气象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鸟兽

飞禽和走兽的统称

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旗幡

见“ 旗旛 ”。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军人

军队中的官兵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长剑

(1).锋刃较长的剑。《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鏘鸣兮琳琅。”《后汉书·宦者传序》:“高冠长剑,紆朱怀金者,布满宫闈。” 元 虞集 《苏武慢·和冯尊师》词:“老矣 浮丘 ,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

(2).比喻怀才不遇。用 冯谖 弹铗故事。 唐 高适 《自蓟北归》诗:“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唐 李白 《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诗:“长剑復归来,相逢 洛阳 陌。”参见“ 弹2鋏 ”。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昆仑

亦作“崐仑2”。1.古代亦写作“昆仑”。 昆仑山 。在 新疆 西藏 之间,西接 帕米尔 高原,东延入 青海 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最高峰达七七一九米。古代神话传说, 昆仑山 上有 瑶池 、 阆苑 、 增城 、 县圃 等仙境。《庄子·天地》:“ 黄帝 游乎 赤水 之北,登乎 崑崙 之丘。”《楚辞·离骚》:“邅吾道夫 崑崙 兮,路修远以周流。” 唐 韩愈 《杂诗》之三:“ 崑崙 高万里,岁尽道苦邅。”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

(2).古代西方国名。《书·禹贡》:“织皮, 崐崘 、 析支 、 渠 、 搜 ,西戎即叙。” 孔 传:“织皮,毛布。有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一说此指 昆仑山 。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衣皮之民,居此 崑崙 、 析支 、 渠搜 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

(3).古代泛指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各国或其国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闇中大战, 谦之 手射 阳迈 柁工,船败纵横, 崑崙 单舸接得 阳迈 。” 唐 张籍 《昆仑儿》诗:“ 崑崙 家住海中洲,蛮客将来 汉 地游。”《旧唐书·南蛮传·林邑》:“自 林邑 以南,皆卷髮黑身,通号为 崑崙 。”

(4).“ 崑崙奴 ”的省称。 唐 王维 《贺神兵助取石堡城表》:“龕中有尊像一,左右真人六,并师子、崑崙各二。”

(5).泛指奴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余德》:“向暮,有两崑崙捉马挑灯,迎导以去。”参见“ 崑崙奴 ”。

(6).特指 昆仑 奴 磨勒 。 明 王錂 《春芜记·说剑》:“你看他乘云驾雾凭虚走,早把那 崑崙 秘术来传受。” 清 顾彩 《髯樵传》:“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 崑崙 。”参见“ 崑崙奴 ”。

(7).古代称皮肤黑色的人。《晋书·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崐崘。”《旧五代史·慕容彦超传》:“尝冒姓 阎 氏,体黑麻面,故谓之 阎崑崙 。”

(8).指玉制酒器。 唐 李商隐 《魏侯第东北楼堂书所见成篇》:“锁香金屈戌,带酒玉崑崙。”

(9).酒名。“ 崑崙觴 ”的省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赠魏处士五贶诗·诃陵樽》:“外堪欺玳瑁,中可酌崑崙。”原注:“酒名。”参见“ 崑崙觴 ”。

(10).道教语。指头脑。《云笈七籤》卷十二引《太上黄庭外景经》:“子欲不死修崑崙。”《云笈七籤》卷十七:“眼为日月,髮为星辰,眉为华盖,头为崑崙。”

(11).脐之别名。《黄庭内景经·治生》“兼行形中八景神” 梁丘子 注引《玉纬经》:“脐中为太一君,主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崑崙,一名特枢。”

(1).山名。在 西藏 、 新疆 和 青海 之间。海拔6,000米左右,多雪峰、冰川。《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 昆仑 ,排閶闔,沦天门。” 高诱 注:“ 昆仑 ,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陈毅 《昆仑山颂》诗:“ 昆仑 魄力何伟大,不以丘壑博盛名。”

(2).指 汉 代 汶上 明堂的通道。《史记·封禅书》:“ 济南 人 公玊带 上 黄帝 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 昆仑 ,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参见“ 昆仑道 ”。

(3).古障塞名、一名 昆仑障 。 西汉 置。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南。为宜禾都尉治所。

(4). 东晋 南朝 时指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其肤色较黑。《南齐书·王琨传》:“父 懌 不慧,侍婢生 琨 ,名为 崑崙 。”按,崑崙,同“ 昆仑 ”。参阅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昆仑》。

(5).我国古代泛称今 中印半岛 南部及 南洋 诸岛以至 东非 之人为昆仑。参阅《太平御览》卷七八六引 三国 吴万震 《南州异物志》、卷七八八引 竺芝 《扶南记》、 唐 义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6).古岛屿名。亦译 军屯山 。即今 越南 南部 湄公河 口外的 昆仑岛 。为古代海舶往来东西洋必经之地。《岛夷志略》和《星槎胜览》有专条记述,《郑和航海图》亦有此岛。

(7).针灸穴位名。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足三阳经总穴名》:“足太阳膀胱经,行足股后凡十九穴,左右同:至阴……昆仑,跗阳。”

广大无垠貌。昆,通“ 浑 ”。 汉 扬雄 《太玄·中》:“昆仑旁薄,思之贞也。” 司马光 集注:“昆,音魂;仑,卢昆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元气昆仑,充满天地。”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终古

(1).久远。《楚辞·离骚》:“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朱熹 集注:“终古者,古之所终,谓来日之无穷也。”《汉书·沟洫志》:“民歌之曰:‘ 鄴 有贤令兮为 史公 ,决 漳水 兮灌 鄴 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清 顾炎武 《精卫》诗:“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鲁迅 《集外集·<哀范君>诗之三》:“此别成终古,从兹絶绪言。”

(2).往昔,自古以来。《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终古虽远,旷焉如面。” 唐 李白 《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诗:“惟君固 房陵 ,诚节贯终古。”

(3).经常。《周礼·考工记·轮人》:“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 郑玄 注:“ 齐 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庄子·大宗师》:“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4).复姓。相传为 夏桀 内史 终古 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血地

指祖祖辈辈生活劳动的地方;老家。 巴人 《莽秀才 * 记》第十五章:“有的惋惜:‘人为什么要离开祖宗的血地呢!’”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耕稼

泛指种庄稼。《孟子·公孙丑上》:“﹝ 舜 ﹞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 宋 曾巩 《请择将益兵札子》:“古者兵出於农,故三时耕稼,一时閲武。”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樵客

出门采薪的人。 南朝 梁 王僧孺 《答江琰书》:“或蹲林卧石,籍卉班荆,不过田畯野老、渔父樵客。” 唐 刘威 《游东湖黄处士园林》诗:“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 明 张居正 《拟咏四时山水花木翎毛画·春》:“山锁 秦 人里,烟迷樵客津。”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天一

(1).谓与天合而为一。《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注:“安於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与天为一也。”

(2).星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 张守节 正义:“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战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则阴阳和,万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战鬭,知人吉凶者也。”

(3).神名。《史记·封禅书》:“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极神 之别名。”

(4).太岁的别名。《广雅·释天》:“天一……太岁也。”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太岁考上》“论太岁之名有六名异而实同”。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何由

亦作“ 何繇 ”。1.从何处,从什么途径。《楚辞·天问》:“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僕虽嚚顽,愿从足下。虽然,何由而自达哉!” 唐 王昌龄 《送韦十二兵曹》诗:“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晋 张华 有鸚鵡,每出还,輒説僮僕好恶。一日,寂无言; 华 问其故,曰:‘被禁在瓮中,何繇得知?’” 鲁迅 《野草·墓碣文》:“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2).怎能。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迴溪石濑修竹茂林》诗:“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宋书·沉庆之传》:“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成?” 明 刘基 《次韵和脱因宗道感兴》诗之三:“路远无羽翼,何由得飞还?”《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稍加责罚,此辈就到家主面前轻事重报,説你怎地凌虐。妹夫必然着意防范,何繇除得?”

(3).因何。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有云 太仓 王宫詹 ,藏 宋 搨《十三行》,一字无损。然与《玉版》对观,无少差,信为《玉版》未损时之拓也。何由落水,以致剥漶?或造物忌之邪?”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旌轩

建有旌节的车。 唐玄宗 《送张说巡边》诗:“鼓吹威夷狄,旌轩溢 洛阳 。”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执御

(1).驾车。《论语·子罕》:“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吾执御矣。’”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杨公完偶》:“本当执御以侍 晏婴 ,非敢泛舟而希 范蠡 。”

(2).犹掌事。 唐 杨炯 《隰川县令李嘉墓志铭》:“将军 李牧 ,人主愿其同时; 河 尹 李膺 ,天下思其执御。”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朱轓

车乘两旁之红色障泥。《汉书·景帝纪》:“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所以为之藩屏,翳尘泥也。”后常以“朱轓”指贵显者之车乘。 唐 刘禹锡 《和南海马大夫闻杨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忽惊金印驾朱轓,遂别鸣珂听晓猿。” 清 蒋士铨 《桂林霜·立祠》:“絳节新移,朱轓相傍。”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荒外

八荒之外。指未开化的边远地区。《后汉书·班超传》:“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 唐 李峤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春色遶边陲,飞花出荒外。”《明史·范济传》:“将无倖功,士无夭閼,远人自服,荒外自归。”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此羣书中……大抵言荒外之事则云 东方朔 、 享宪 ,关涉 汉 事则云 刘歆 、 班固 。”参见“ 荒服 ”。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田舍

(1) 田地和房屋

(2) 农舍

(3) 泛指农村

(4) 田家

田舍翁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暂息

风或暴风雨的暂时停息或减弱

雨的暂息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四座

指坐在周围的人

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第二次考试》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条桑

(1).犹言采桑。《诗·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马瑞辰 通释:“条乃‘挑’之叚借……《笺》云‘枝落之采其叶’者,采亦取也,正训条桑为取桑。”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九:“后十五载,诣主人,问所生儿何在,曰:‘因条桑为斧伤而死。’” 唐 皇甫冉 《送郑二之茅山》诗:“犬吠鸡鸣几处,条桑种杏何人?”

(2).借指桑树。 清 魏源 《村居杂兴呈筠谷从兄》诗之七:“明农赋《豳风》,斧斨不得归……植杖不我语,月上条桑西。”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附枝

树木的分枝。《汉书·萧望之传》:“附枝大者贼本心,私家盛者公室危。”《后汉书·张堪传》:“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 张君 为政,乐不可支。’” 唐 权德舆 《寄侍御从舅初免职归东山》诗:“落落幽涧松,百尺无附枝。”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本根

(1).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纲 《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 《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马光 《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东阳 《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

(3).根基,基础。《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陆游 《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 关中 作本根。”《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7).根由,根源。《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

(8).喻指帝室。《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

(9).喻指家乡,故土。 明 刘基 《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可惜

怜惜;爱惜

他不愿吃那些零七八碎的东西,可惜那些钱。——老舍《骆驼祥子》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公主

帝王、诸侯之女的称号(周称王姬,战国始称公主)

公叔为相,尚(娶)魏公主。——《史记·吴起列传》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 黄宗羲《原君》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哀哀

悲伤不已貌。《诗·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郑玄 笺:“哀哀者,恨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 晋 潘岳 《马汧督诔》:“哀哀 建威 ,身伏斧质。” 唐 李咸用 《湘浦有怀》诗:“鸿雁哀哀背朔方,餘霞倒影画 瀟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三回:“书僮吓的不敢言语,只哀哀的哭。” 赵朴初 《访广岛》诗之三:“哀哀欲絶絶復言,满座闻之摧心肝。”

[述德上太原严尚书绶(一作王尚书,无绶字)]乌孙

(1).古代 西域 国名。地在今 伊犁 河谷。见《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汉 桓宽 《盐铁论·西域》:“ 乌孙 之属骇胆,请为臣妾。 匈奴 失魄,奔走遁逃。” 晋 石崇 《琵琶引》序:“昔公主嫁 乌孙 ,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清 林则徐 《致郑夫人书》:“ 伊犂 在 北魏 为 乌孙国 。”

(2).古亦泛指侵扰 汉族 王朝疆土的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 唐 耿湋 《送杨将军》诗:“一身良将后,万里讨 乌孙 。”

(3).复姓。 金 有 乌孙讹论 。见《金史》本传。

,

  • 【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_白居易 | 唐代
  • 【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_白居易 | 唐代 >> 【将发洛中枉令狐相公手札兼辱二篇宠行以长句】_白居易 | 唐代...

  • 【官舍小亭闲望】_白居易 | 唐代
  • 【官舍小亭闲望】_白居易 | 唐代 >> 【官舍小亭闲望】_白居易 | 唐代...

  • 【游城南十六首风折花枝】_韩愈 | 唐代
  • 【游城南十六首风折花枝】_韩愈 | 唐代 >> 【游城南十六首风折花枝】_韩愈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