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作者:朱浙 朝代:明代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原文
古寺倚岩阿,春风款碧萝。
烟霞宜野客,猿鹤讶初过。
已觉诸天近,还期明月多。
老僧缘不薄,投榻意如何。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诗词问答
问:《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朱浙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朱浙的名句有哪些?答:朱浙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参考注释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岩阿
山的曲折处。 汉 王粲 《七哀诗》:“山岗有餘映,巖阿增重阴。”《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二》:“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巖阿。” 吕良 注:“巖阿,山曲也。” 宋 欧阳修 《伊川独游》诗:“巖阿谁可访,兴尽復空还。” 清 许承钦 《石竺山》诗:“坐想洪荒初,神 禹 未开凿,汎滥没巖阿,云巢栖海若。”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碧萝
女萝。一种绿色的寄生攀援植物。 北齐 刘昼 《新论·托附》:“蟨鼠附於蛩蛩,以攀追日之步;碧萝附於青松,以茂凌云之叶。”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碧萝长似带,锦石小如钱。” 明 高濂 《玉簪记·谈经》:“冰轮映碧萝。晚凉多,一声鐘磬禪堂暮。”亦借指隐士居所。 明 何景明 《送客》诗之一:“劝俗销金甲,求贤访碧萝。”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烟霞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野客
(1).村野之人。多借指隐逸者。 唐 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野客频留惧雪霜,行人不过听竽籟。”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溪僧时问字,野客或知琴。” 清 谢淞洲 《支公禅院》诗:“野客闻鹤鸣,山僧报茶熟。”
(2).蔷薇花的戏称。 明 都卬 《三馀赘笔·十友十二客》:“﹝ 宋 ﹞ 张敏叔 以十二花为十二客,各诗一章。牡丹,赏客;梅,清客……蔷薇,野客。”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猿鹤
(1).猿和鹤。《宋史·石扬休传》:“ 扬休 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 明 刘基 《追和音上人》:“夜永星河低半树,天清猿鹤响空山。”
(2).借指隐逸之士。 清 方文 《饮从兄搢公民部》诗:“猿鹤岂无干禄意,江关只恐厌人稠。”
(3).见“ 猿鹤沙虫 ”。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诸天
(1).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 * 之四禅有十八天,无 * 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长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 毗婆尸菩萨 生时,诸天在上於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序:“且三界迴沉,诸天倏瞬。”《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文》:“人民欢喜皆称嘆,诸天爱护讚精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堂里摆列着诸天圣像。”《西游记》第十七回:“诸天遂来洞口报知。”
(2).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林则徐 《即目》诗:“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扁舟溯木兰宿西冲僧舍同马师山和顾颐斋韵·其一]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明代,朱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