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三月廿四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夜雨(三月廿四日)]夜雨(三月廿四日)原文
夜半忽闻雷,须臾催雨来。
催来复催去,能过那能回。
久未片时阅,深无一寸才。
披衣凌晓望,云散益吁哉。
[夜雨(三月廿四日)]诗词问答
问:夜雨(三月廿四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夜雨(三月廿四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夜雨(三月廿四日)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夜雨(三月廿四日)]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
2. 三月廿四日
[夜雨(三月廿四日)]参考注释
[夜雨(三月廿四日)]夜半
见[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铁椎传》
[夜雨(三月廿四日)]闻雷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先主 方食,失匕箸。” 裴松之 注引《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 备 因谓 操 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后因以“闻雷”谓借他事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勉从虎穴暂趋身,説破英雄惊 *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夜雨(三月廿四日)]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夜雨(三月廿四日)]来复
(1).往还,去而复来。语见《易·复》,谓阳气经七日已由剥尽而开始复生。后因以称阳气始生。《三国演义》第四九回:“ 操 ( 曹操 )笑曰:‘冬至一阳生,来復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十一月·时品》:“欣一阳之来復,遂万有以萌生。”
(2).一星期是七天,旧时因又称一周为一来复,星期日为来复日。
(3).回复,回来。 唐 李复言 《续幽怪录·苏州客》:“客曰:‘吾携过岭,方敢来復。’”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母亲!我童心已完全来复了。”
(4).来回反复,一遍又一遍。 萧红 《生死场》一二:“她不再理睬一下那些纸片,丢在脚下来复的乱踏。”
(5).英语rifle的译音。指炮筒、枪管中的来复线。即膛线。 严复 《救亡决论》:“不知曲綫力学之理,则无以尽炮準来復之用。”
[夜雨(三月廿四日)]那能
方言。怎么样。
出处:
章炳麟 《新方言·释词》:“凡诸形状皆谓之态,亦谓之能; 苏州 问何如曰那能,那即若字,能即态字,犹通语言曾(俗作怎)么样矣。”
例句:
殷夫 《监房的一夜》:“ 小王 说:‘老和尚后来那能了呢?’说着笑了。”
[夜雨(三月廿四日)]片时
一会儿
[夜雨(三月廿四日)]一寸
(1).十分为一寸。引申为微少。《韩非子·说林上》:“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汉 贾谊 《新书·五美》:“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晋书·庾亮传》:“冒亲以求一寸之用,未若防嫌以明至公。” 宋 杨万里 《初夏》诗之一:“雨后觅春无一寸,蔷薇花发釅燕脂。”
(2).指心。古人谓心为方寸之地,故称。 宋 苏轼 《次韵答王巩》诗:“我有方外客,颜如琼之英,十年尘土窟,一寸冰雪清。” 明 何景明 《过先墓》诗:“一寸未忘游子线,万年难觅 老莱 衣。”
(3).指光阴。 唐 李峤 《书》诗:“请君看入木,一寸乃非虚。”参见“ 一寸阴 ”。
[夜雨(三月廿四日)]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唐 韦应物 《寄冯著》诗:“披衣出茅屋,盥漱临清渠。”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人披衣待旦,别 袁 而归。”
[夜雨(三月廿四日)]凌晓
拂晓。 南朝 梁 刘孝威 《帆渡吉阳洲》诗:“江风凌晓急,鉦鼓候晨催。”
[夜雨(三月廿四日)]云散
像天空的云那样四处散开。比喻曾经在一起的人分散到各个地方
旧友云散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