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三绝句】_杜甫 | 唐代

【三绝句】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三绝句]三绝句原文

其一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其二

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其三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三绝句]诗词问答

问:三绝句的作者是谁?答:杜甫
问:三绝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

[三绝句]译文和注释

[三绝句]译文

其一

花儿芳香的楸树紧靠钓矶生长,树上刚开的花蕊不应很快就凋谢。

不如在我醉眠不醒时让风把它全部吹掉,怎能忍心醒时看着它被雨打得七零八落呢。

其二

草堂门外一群鸬鹚离去之后好久都不返回,沙头又突然出现我竟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

从今以后鸬鹚应当了解我是如何喜欢它们,天应当飞来一百回。

其三

无数春笋长满了整个竹林,要紧关柴门以断绝往来人行。诗人借口保护春笋不想再同外界来往。

一定要精心保护头批竹笋成长,客人到来随他怎样嗔怪我都不出迎。

[三绝句]注释

1.楸(qiū)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小花。倚钓矶:是说楸树紧靠钓台。

2.斩新:崭新。未应飞:大概还未落掉。

3.可忍:哪忍。

4.鸬鹚(lú cí):水鸟名。又叫鱼鹰。

5.沙头:岸头。眼相猜:眼生;心怀疑惧。

6.知人意:知道人无害它之意。

7.密掩:紧闭。

8.会须:定要。上番:轮番。看:看守。

9.从嗔(chēn):任客嗔怪。

[三绝句]诗文赏析

文学赏析

第一首主要是写花,写诗人惜花之情。诗从花香写起。[楸树馨香]四个字,把诗人的喜花、爱花之意透写了出来,为后面写惜花之情先垫写一笔。次句写诗人的惜花之情就应从花香的消歇着笔,但是诗人并没有这样直接写,而是变了一个角度,转了一个弯子,从花开花落立意。从花的飘落来写诗人的惜花情。 [斩新花蕊未应飞]七个字,说明他早已看见楸花纷纷飘落了。眼下,他猜想只有那刚开的花,大概还没有飘落。诗人明明早已看见楸花飘落,可是又不直说;明明是写诗人由花落引起的惜花之情,可是诗中又不把它点破。这样写来,情思表达得极为婉转含蓄。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只是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惜花之情,那么诗的后两句便是直抒这样感情: [不如醉里风吹尽,何忍醒时雨打稀。]宁可自己在醉眠中不知不觉时,一阵狂风把花吹落,必然是不忍心又亲眼看着一场暴雨将花打稀。人在落花时节本易伤情,再目睹花落,其情更难堪了。所以这两句中,一个[不如],一个[何忍],将诗人在[醉里]与[醒时]对落花的感受进行对比,先退一步,后进一层,把诗人的惜花之情写细了,写深了,写活了。

花落而引人怜惜,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这首诗虽然也是这样的主题,但构思上却有它的特色。诗人本来是由早开的花被风吹雨打尽,而引发出对新开的花蕊前景的担心;再由这种担心,而引发出诗人的惜花之情。但诗中并没有写[先见有谢者](《读杜心解》),而是从[斩新花蕊]立意,从虚处着笔,暗写落花情景。将诗人的惜花之情,由暗到明,先退后进,写得十分深切。

第二首主要是写鸟,写诗人爱鸟的深情。人世间夫妻、朋友分离,相思情切。常常以梦幻为真实,以假为真。而一旦相见,却又往往以真实为梦幻,将真作假。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就这样写道:[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杜甫在《羌村三首》里,描写乱离中与亲人相聚也有这样的诗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这首诗写的虽非尽为人世间情事,而是人与鸟的感情,但在构想上却与上举各句颇为相同。

门外沙滩上那鸬鹚走了许久,诗人无比思念。首句[去不来]三字,点出了这一背景,写出了诗人对久去的鸬鹚的思念情怀。也正因为诗人对鸬鹚思念情深,所以,诗的次句写他[沙头忽见]时,又不禁[眼相猜],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否看错了。一种去久忽见的惊喜之状跃然纸上,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他的以真疑假,正可见出他平素想念鸬鹚鸟时,以假当真的情景。这一句真可谓将诗人的情写痴了,写传神了。

这时,诗人对鸬鹚的一片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面对去久乍见的鸬鹚,不能让它再次飞去。在诗人的心灵里,又怎能再次承受鸬鹚[去不来]的痛苦。所以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这样叮嘱道: [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从今以后,你应了解我愿意与你为友,很想常常能够见到你的心情,你就天天到这沙滩上来吧。后两句凌空一笔,将诗人对鸬鹚的深情写透了。

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少诗人在描写物我关系时,常常采用移情于物的手法,给一些无情之物以人的感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人的笔下,那大自然中的鸬鹚鸟仿佛会思想,感情似乎可与人通。所以他要对那鸬鹚如此叮嘱,诉说衷情。

这首诗从写诗人对鸬鹚[去不来]的思念,到[沙头忽见]时的[眼相猜];从去久乍见的惊喜,到担心它日后再[去不来],而殷勤叮咛[一日须来一百回],将诗人的爱鸟之心步步写来,十分真切。将诗人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心理活动写得很深很细。全诗读来,语虽平淡似口头话,却富有韵味,很有情趣。

第三首是写竹,写诗人的爱竹之意。[无数春笋满林生],诗一开始从春笋满林写起,又是[无数],又是[满林],把春笋生长繁茂的情景写了出来,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画图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这自然景象的无比喜悦之情。

诗人知道,眼前这春笋,既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观赏的玩意儿,更不能让它们成为人们宴席桌上的美味佳肴。因为今日之春笋,正是他日之新竹;今日春笋满林,可知他日新竹万竿。此刻诗人必然是细心看护。所以,诗的次句这样写道: [柴门密掩断人行。]他要把柴门关得紧紧,谢绝一切客人。

写到这里,诗人的护笋之意已明。但是诗人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在诗的后两句中进一步申说: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诗人一定要将这头批笋子看护好,使它长成新竹。宁可任客人责怪自己,也不对他的到来亲自出迎,诗的上句不仅点出了诗人细心护笋的原因,而且也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多么希望眼下这一根根春笋在不久的将来都能长成新竹。诗的下句[客至从嗔不出迎],与[柴门密掩断人行]相照应。诗人在这里用[从嗔]二字贯于[不出迎]之前,深一层地写出了他那专心护笋的决心。

相传,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很爱竹,他听说吴中有一家人有好竹,便驱车前往,直到那家院内竹下观赏,[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他也不理睬。当他尽兴而去,主人才将门关上(见《晋书·王羲之传》)。因此,在唐诗中有[(竹何须问主人]的诗句)王维《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杜甫在此却将主客关系颠倒过来,从[主不迎客]着笔,暗中反用了王徽之故事而又不露痕迹。巧妙的用意,写出了诗人对春笋,对新竹的一往情深。

全诗写竹,却从笋写起;写爱竹,却从爱笋着笔。由笋而竹,将诗人的爱竹之意写得不是浮泛,而是深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中写诗人的爱竹之意,不是用一些抽象的词语来表白,而是通过[柴门密掩断人行],[客至从嗔不出迎]等具体行动来表现。这样写来,诗人的情怀显得格外实在,格外真切,也格外感人。

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胡震亨《唐音癸签》:[斩新花蕊未应飞[,非[斩[,字不能形容其新。

明代文学家杨慎《升庵诗话》:[楸树]三绝句,格调既高,风致又韵,真可一空唐人。

清朝历史学家浦起龙《读杜心解》:《三绝》与《七绝》(指《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直开宋、元家数。

,

  • 【咏史诗垓下】_胡曾 | 唐代
  • 【咏史诗垓下】_胡曾 | 唐代 >> 【咏史诗垓下】_胡曾 | 唐代...

  • 【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_白居易 | 唐代
  • 【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_白居易 | 唐代 >> 【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_白居易 | 唐代...

  • 【过故友旧居】_许浑 | 唐代
  • 【过故友旧居】_许浑 | 唐代 >> 【过故友旧居】_许浑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