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阳】作者:王哲 朝代:元代
[得道阳]得道阳原文
十二月圆成锦乡,四时枝叶不乾枯。
看取火中频取水,自然水里却安炉。
龙虎龟蛇认吸呼。
百骸俱满立须臾。
一颗明珠三下有,三般恶物一齐
[得道阳]诗词问答
问:得道阳的作者是谁?答:王哲
问:得道阳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得道阳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王哲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哲
[得道阳]王哲得道阳 书法图
得道阳书法作品
[得道阳]参考注释
[得道阳]二月
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得道阳]圆成
成全
叫我圆成了,认我做亲娘。——《警世通言》
[得道阳]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得道阳]枝叶
(1) 枝条和树叶
那棵大树枝叶茂盛
(2) 比喻琐碎的言辞或情节
(3) 子孙
(4) 喻同宗旁支
强本干,弱枝叶
[得道阳]乾枯
1.失去水分而枯槁。 唐 杜甫 《大麦行》:“大麦乾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一:“贫儿二亩地,乾枯十树桑。” 张天翼 《脊背与 * 》:“他觉得一切的景物都可爱起来。那些干枯的瘦树仿佛很苗条。”
2.干燥。《法苑珠林》卷十二:“脣口乾枯,喉舌燥涩。”
3.干瘪;瘦瘠。 唐 窦臮 《述书赋》下:“虽则筋骨乾枯,终是精神嶮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素足女》:“今妇人缠足……其体质乾枯,腥秽特甚。” 张天翼 《儿女们》:“脖子有点痠疼--似乎撑不起这干枯的脑袋。”
4.比喻枯燥乏味。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作诗圆熟》:“圆熟多失之平易,老硬多失之乾枯,能不失二者之间,则可与古作者并驱矣。”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
5.枯竭;罄尽。 萧红 《桥》:“她的歌词渐渐的干枯了。”
[得道阳]看取
(1).看。取,作助词,无义。 唐 孟浩然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诗:“看取莲花浄,应知不染心。”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为方务德侍郎寿》词:“看取连宵雪,借与万家春。” 清 纳兰性德 《剪湘云·送友》词:“密约重逢知甚日,看取青衫和泪。”
(2).犹且看。 宋 晏殊 《喜迁莺》词:“劝君看取利名场,今古梦茫茫。” 宋 欧阳修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词:“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3).看待;对待。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的时候到了。” 沙汀 《困兽记》一:“尽管大后方的某些人士,他们看取战争,只把它当成一种物价升降的寒暑表样……可是认真而严肃的关怀它的却也不少。”
(4).照顾;关照。《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凡百事要老爹老娘看取,后日另有重报。”
[得道阳]中频
高于低频、低于高频的电磁振荡,其范围一般是10-550千周。在超外差式收音机中,由收音机本身产生的振荡和接收到的高频混合而取得中频。
[得道阳]取水
(1).古代一种祭祀的礼仪。在月下用铜镜收取露水,以示明洁之义。语本《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 汉 郑玄 注:“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阴阳之洁气也。” 唐 韩愈 《明水赋》:“聊设鉴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
(2).壮族斋祭死者的一种礼仪。《中国民间故事选·老三与土司》:“三个儿子将老人一生剩下的钱买了副棺材,做了一天斋,取了水,就出殡了。”原注:“壮族习惯,死了人便请道公老来和死人家属到河边去,敲锣念符,装些水来做佛水。”
[得道阳]自然
(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得道阳]水里
在水面下
一阵风把下风甲板吹进了水里
[得道阳]龙虎
(1) 形容皇帝的气派
(2) 比喻英雄豪杰
皆为龙虎。——《史记·项羽本纪》
[得道阳]龟蛇
(1).龟和蛇。古人常将此二物绘于旗上,以为能消灾避害。《周礼·春官·司常》:“龟蛇为旐。” 郑玄 注:“龟蛇象其扞难辟害也。” 贾公彦 疏:“龟有甲能扞难,蛇无甲,见人避之,是避害也。”按, 清 王引之 以为“龟蛇”当为“龟旐”之误。参见“ 龟旐 ”。《参同契》卷下:“雄不独处,雌不孤居, 元武 龟蛇,蟠紏相扶。”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祥符 间避 圣祖 讳,始改 玄武 为 真武 ……后兴 醴泉观 ,得龟蛇,道士以为 真武 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披髮黑衣,仗剑踏龟蛇,从者执黑旗,自后奉事益严。”参见“ 玄武 ”。
(2).神名。即 玄武 。
(3). 龟山 和 蛇山 的并称。在今 湖北省 武汉市 。 龟山 在 汉阳 , 蛇山 在 武昌 ,两山隔 江 对峙。古为扼守 江 汉 要塞。 武汉长江大桥 即建于两山间。 毛 * 《水调歌头·游泳》词:“风檣动, 龟 蛇 静,起宏图。”
[得道阳]吸呼
(1).呼吸。 宋 梅尧臣 《暴雨》诗:“云薄风回雨点麤,日腥土气随吸呼。”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此如夏冬,以反为成,六气乃宣。此如吸呼,以断为续,百骸以安。”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二:“而二士室处,亦有吸呼,於是生顥气之争,强肺者致胜。”
(2).出入,吞吐。《水浒传》第九五回:“ 乔道清 在高阜处观看 宋 兵营寨,但见……门户开辟之有法,吸呼联络之有度。”
[得道阳]百骸
指人的各种骨骼或全身。《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成玄英 疏:“百骸,百骨节也。” 唐 白居易 《何处堪避暑》诗:“从心至百骸,无一不自由。” 清 金农 《横山旧庐独吟》:“松下百骸轻,清风胜 和 扁 。” 姚华 《曲海一勺》:“然而两间气化,皆有定则;百骸勤动,皆有定数。”
[得道阳]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得道阳]明珠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得道阳]恶物
(1).怪物。《左传·文公十八年》:“好行凶德,丑类恶物。”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其气中有恶物,不见其形,其似有声,如有所投击。内中木则折,中人则害,土俗号为‘鬼弹’。” 明 刘基 《郁离子·蛇蝎》:“故见恶物而曲为之容,私於其身为之,而不顾其为人之害,其操心之不仁可见。”《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夜叉揭开盒盖,去那殿角头叫恶物过来。只见一件东西,似龙无角,似虎有鳞,入於盒内。”
(2).坏的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
[得道阳]一齐
同时
元代,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