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离思】_元稹 | 唐代

【离思】作者:元稹 朝代:唐代

[离思]离思原文

离思其一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离思其二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离思其三

红罗箸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离思其五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离思]诗词问答

问:离思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问:离思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元稹的名句有哪些?答:元稹

[离思]注释

[离思]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离思]诗文赏析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数量很多,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等十类。这首《离思》(五首之一)属于艳诗。所谓[艳诗],即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在作者十类诗中,这类写得比较好。而这首《离思》诗,尤其写得一往情深,炽热动人,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在描写爱情题材的古典诗词中,亦堪称名篇佳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苍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譬如。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描写对歌女的留恋和思慕的复杂心情,感情跳跃幅度特别大。它忽而写往昔的[轻别];忽而写今日[故地重游],楼空人去。物是人非,忽而又写幻想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其中省略许多衔接,思绪奔腾飞跃,令人颇费寻觅。当然,这并不是说,可以用感情跳跃幅度的大小,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标准。辛弃疾这首词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审美价值极高。

在描写爱情的古典诗词中.有不少名篇佳作,都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引起人们的共鸣。譬如,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它是用形象鲜明的红豆,象征美好而坚贞的爱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的诗句,是用一种执着到底的精神,表达对爱情坚贞不渝、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的衷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则与王、李写爱情的诗不同,它是用一种绝对肯定与否定的生动比喻。来表达对爱情的至诚和专一。正由于它与众不同,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有人把这两句诗写在文学作品里。也有人写在书信中,用来表达对对方的痴情。这就充分说明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从而也就否定了这首《离思》诗的应有价值。我认为,今天我们评论古典文学的价值,并不能依据作者私人的生活如何来作为评价其文学作品的标准。文学作品往往会突破作者的思想局限,产生巨大的社会效果。我们评价元稹这首诗,也应从它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着眼,给其艺术价值以充分的肯定。而不应联系作者私人生活问题,去贬低它客观存在的审美意义。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

[取次花丛懒回顾]。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表示自己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绝不是一般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种潇洒做作与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

,

  •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_姚康 | 唐代
  •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_姚康 | 唐代 >> 【和段相公登武担寺西台】_姚康 | 唐代...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以毛公泉献大谏清河公】_陆龟蒙 | 唐代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以毛公泉献大谏清河公】_陆龟蒙 | 唐代 >> 【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以毛公泉献大谏清河公】_陆龟蒙 | 唐代...

  • 【零陵春望】_柳宗元 | 唐代
  • 【零陵春望】_柳宗元 | 唐代 >> 【零陵春望】_柳宗元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