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原文
是日晴为掉,雨弗止为傻。
农谚颇协占,我亦从俗且。
今朝终日霁,是掉非傻也。
天高宜阳暴,雨患多宁寡。
于秋令为宜,纪节笔偶把。
迩反炎难当,祝融心未舍。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诗词问答
问: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注释
1. 押马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
2. 六月廿二日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参考注释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农谚
1.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农民生产经验的概括和形象的反映,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从俗
(1).依从习俗。《礼记·曲礼上》:“礼从宜,使从俗。” 北齐 刘昼 《新论·随时》:“故《易》贵随时,《礼》尚从俗,适时而行也。”
(2).顺从时俗。《楚辞·离骚》:“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求安之士乃诡志以从俗。”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官制废久矣,今其名称讹谬者多,虽士大夫皆从俗,不以为怪。” 清 恽敬 《与朱干臣》:“吾弟前书称老夫子大人,鄙意颇不愿从俗。” 鲁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我是就世俗一般而言,所以也姑且从俗。”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今朝
(1) 今天
(2) 现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秋令
(1) 秋天
(2) 秋天的气象
秋令无改于往年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难当
不易忍受;难以承当
羞愧难当
[立秋日作(六月廿二日)]祝融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