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宿王昌龄隐居】_常建 | 唐代

【宿王昌龄隐居】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宿王昌龄隐居]宿王昌龄隐居原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宿王昌龄隐居]诗词问答

问:宿王昌龄隐居的作者是谁?答:常建
问:宿王昌龄隐居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常建的名句有哪些?答: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和注释

[宿王昌龄隐居]译文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宿王昌龄隐居]注释

测:一作[极]。

隐处:隐居的地方。唯:只有。

犹:还,仍然。

宿: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生长着。

余:我。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为伍。

[宿王昌龄隐居]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

此诗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当时王昌龄不在此地。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此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茅亭]。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为君],[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写景中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赞叹隐者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思和表现上,[唯论意表]的特点更为突出,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达,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充满对王昌龄的深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只是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

  • 【答友人】_赵嘏 | 唐代
  • 【答友人】_赵嘏 | 唐代 >> 【答友人】_赵嘏 | 唐代...

  • 【酬李躔侍御】_朱庆馀 | 唐代
  • 【酬李躔侍御】_朱庆馀 | 唐代 >> 【酬李躔侍御】_朱庆馀 | 唐代...

  • 【奉和荐福寺应制】_宋之问 | 唐代
  • 【奉和荐福寺应制】_宋之问 | 唐代 >> 【奉和荐福寺应制】_宋之问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