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作者:元稹 朝代:唐代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原文
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
良人在狱妻在闺,官家欲赦乌报妻。
乌前再拜泪如雨,乌作哀声妻暗语。
后人写出乌啼引,吴调哀弦声楚楚。
四五年前作拾遗,谏书不密丞相知。
谪官诏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归来相见泪如珠,唯说闲宵长拜乌。
君来到舍是乌力,妆点乌盘邀女巫。
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
感君此曲有深意,昨日乌啼桐叶坠。
当时为我赛乌人,死葬咸阳原上地。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词问答
问: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的作者是谁?答:元稹
问: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是什么体裁?答:乐府
问:元稹的名句有哪些?答:元稹
全唐诗:卷404-15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参考注释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乌夜啼
(1).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名。《旧唐书·音乐志二》:“《乌夜啼》, 宋 临川王 义庆 所作也。 元嘉 十七年,徙 彭城王 义康 於 豫章 。 义庆 时为 江州 ,至镇,相见而哭,为帝所怪,徵还宅,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扣斋閤云:‘明日应有赦。’其年更为 南兗州 刺史,作此歌……今所传歌似非 义庆 本旨。”又为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
(2).琴曲名,即《乌夜啼引》。与《西曲歌》义同事异。《乐府诗集·琴曲歌辞四·乌夜啼引》引 唐 李勉 《琴说》:“《乌夜啼》者, 何晏 之女所造也。初, 晏 繫狱,有二乌止於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君弹《乌夜啼》,我传乐府解古题。良人在狱妻在闺,官家欲赦乌报妻。”后世所见《乌夜啼》,内容多为男女恋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为唱当时《乌夜啼》,青衫泪满 江 南客。”
(3). 唐 教坊曲名, 南唐 后主 李煜 用为词牌名。 宋 人 欧阳修 、 赵令畤 等多用之。见《词谱》卷六。
(4).曲牌名。属南吕宫,南北曲均有,北曲较多用,字数与词牌不同,多用在套曲中《玄鹤鸣》曲牌之后。南曲字数与有的词牌如别名为《圣无忧》的词牌前半段相同,作为引子。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府解
唐 代府州贡举士子会试于京师称为府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争解元》:“ 高贞公 郢 就府解后,时试官别出题目曰《沙洲独鸟 赋 》。 郢 援笔而成。”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良人
(1) 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2) 古代指非奴婢的平民百姓(区别于奴、婢)
(3) 清白人家的妇女
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水浒传》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官家
(1) 天子
(2) 指朝廷、官府
(桓温)于北方得一巧作老婢,乃 刘越石( 琨)妓女。一见 温入,潜然而泣, 温问其故,答曰:[官家甚似 刘司空。]——《太平御览·裴氏语林》
(3) (按:[潜]是否为[潸]之误)
(4) 尊称作官的人
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日月属官家。——唐· 白居易《喜星郡》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再拜
(1)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墨子起,再拜。——《墨子·公输》
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再拜。——《史记·魏公子列传》
(2) 赵王再拜曰。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如雨
(1).形容多。《诗·齐风·敝笱》:“ 齐 子归止,其从如雨。” 毛 传:“如雨,言多也。”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2).谓别后很难重逢,就像落下的雨不再回到天空。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3).凄苦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哀声
(1).悲哀的声音。《孔子家语·颜回》:“哀声有似於此,谓其往而不返也。”
(2).指发出哀声。 许地山 《荔支》:“屋里跑出一个老妇人,哀声求他们说:‘大爷们,我这棵荔支还没有熟呢。’”
(3).悲凉的乐声。 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 徐 鼓箜篌而歌,哀声入云。”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暗语
(1) 某一特殊社会团体所用的,尤其是用作联系手段的特定词汇或习语
扒手的暗语
(2) 事先约定的隐语,用来传达秘密信息
于是我就用暗语问他们[五大洲]是什么,他们答不出。——《潘虎》
(3) 比喻说话时的转弯抹角
你别跟我打暗语,有话直说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后人
(1) 后代的人
后人复哀后人。——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
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3) 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
(4) 子孙
(5) 后来的人,指新妇
不足迎后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乌啼引
即《乌夜啼引》。琴曲名。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后人写出《乌啼引》, 吴 调哀絃声楚楚。”参见“ 乌夜啼 ”。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吴调
吴 歌的曲调。其声多 * 哀怨。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后人写出《乌啼引》, 吴 调哀弦声楚楚。”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哀弦
亦作“ 哀絃 ”。 1.悲凉的弦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唐 杜甫 《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哀絃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宋 张先 《惜双双·溪桥寄意》词:“断梦归云经日去,无计使哀絃寄语。” 郑振铎 《屈原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有良心的作家们﹞不由得不同情 屈原 ……而发出同样的哀弦促节的歌声来。”
(2).喻指可怜的妻子。 林纾 《祭高梧州文》:“君出逾年,我搆家难,大丧甫除,哀絃中断。”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楚楚
(1) 草木丛生的样子
(2) 整洁鲜明的样子
衣冠楚楚
(3) 娇柔纤弱的样子
楚楚可怜
门前垂柳,楚楚可人
(4) 凄苦的样子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前作
(1).前人的著作。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 唐 乐朋龟 《僖宗皇帝哀册文》:“书藏 稽 穴,琴捐洞壑。沉吟往事,追想前作。”
(2).指某一种作物种植前所种的作物。例如水稻或谷子收获后播种小麦,水稻或谷子即为小麦的前作。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拾遗
(1)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2)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拾遗补阙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谏书
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相知
(1) 互相了解,知心
(2) 互相知心的朋友
与三四个相知方才吃得数杯,则听得街上闹炒炒。——《京本通俗小说》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谪官
(1).贬官另任新职。 唐 杜甫 《所思》诗:“苦忆 荆州 醉司马,謫官樽俎定常开。”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后果謫官於 邠 。”
(2).被贬降的官吏。《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大王者,仙府之謫官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况 介 等此者虽为謫官,幸蒙陛下宽恩,各得为郡,未至失所。”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下吏
低级官员
委命下吏。——汉· 贾谊《过秦论上》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驱遣
驱逐;赶走
仍更被驱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
今日被驱遣。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囚拘
(1).囚禁。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关龙逄 ﹞立而不去朝, 桀 因囚拘之。” 唐 萧颖士 《仰答韦司业垂访》诗之四:“岂知 晋 叔向 ,无罪婴囚拘。”
(2).指被囚禁的时期。 清 刘大櫆 《祭望溪先生文》:“其治三《礼》,半在囚拘。死而后已,其生不虚。”
(3).受束缚。 唐 韩愈 《同冠峡》诗:“维舟山水间,晨坐听百鸟……羇旅感和鸣,囚拘念轻矫。”
(4).比喻受束缚的人。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四五年前作拾遗,諫书不密丞相知。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
(5).囚俘,俘虏。 唐 柳宗元 《铙歌鼓吹曲·高昌》:“ 麴 氏雄西北,别絶臣外区……臣 靖 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相见
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闲宵
亦作“闲宵”。寂寞无聊的夜晚。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盛夏翛翛丛色寒,闲宵摵摵叶声乾。” 唐 元稹 《莺莺传》:“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於諠譁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前蜀 魏承班 《黄钟乐》词:“池塘烟暖草萋萋。惆悵闲宵含恨,愁坐思堪迷。”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来到
(1) 从一处移动到某一目的地
他静悄悄地来到室内
(2) 在某一时间来临或发生
防止收获季节及时来到而没有收获准备
(3) 进入一种特定状态
雨季来到了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妆点
(1).梳妆打扮。《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势欲入。帝敕且止,召 淑妃 共观之。 淑妃 粧点,不获时至。 周 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元 乔吉 《清江引·笑靥儿》曲:“一团可人衠是娇。粧点如花貌。”《 * 词话》第四回:“﹝妇人﹞先到楼上,从新粧点,换了一身艷色新衣。”
(2).妆饰点缀。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闺怨》套曲:“残红粧点青苔径,又一番春色飘零。”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年年细柳与新蒲,粧点溪山入画图。”《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初还只在 西湖 上粧点,既而西边直粧点到 灵隐 、 天竺 ,南边直粧点到 净慈 、 万松岭 ,竟将一个 西湖 团团粧点成花锦世界。”
(3).渲染敷洐。 宋 吕祖谦 《与朱侍讲元晦》:“祭文谨録呈,虽病中语言无次序,然却无一字粧点做造也。”《朱子语类》卷八三:“问: 季札 观乐,如何知得如此之审?曰:此是 左氏 粧点出来,亦自难信。”
(1).装饰,打扮。 南朝 陈后主 《三妇艳词》之二:“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五:“呼舆往迎,续报至矣。已而登楼,託以妆点始见。”
(2).谓点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羊妆点芳草》:“ 午桥庄 小儿坡 ,茂草盈里。 晋公 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二十一日行,两岸残雪妆点,野色甚佳。”《红楼梦》第二二回:“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3).指修饰文字。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 山翁 之诗文,亦不免於堆垛妆点。” 清 恭士 《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
(4).渲染敷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世间所传幽欢冥会之事,尽出文人妆点,悉属寓言,君乃信以为真哉!”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女巫
古时跳舞迎神并管祈祷占卜的女官,后来指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妇女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千万
副词,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万无渝 。——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乌啼
指琴曲《乌夜啼引》或《乌啼引》。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诗:“謫官詔下吏驱遣,身作囚拘妻在远……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参见“ 乌夜啼 ”。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啄啄
(1).禽鸟取食貌。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 明 高启 《三鸟》诗:“啄啄有餘粟,岁宴谅不飢。”
(2).象声词。叩门声。 唐 韩愈 《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白华山人 《<十洲春语>序》:“予方畚掘拥土,周匝樊槿,啄啄然闻有叩柴荆者。”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澜澜
流貌。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今君为我千万弹,乌啼啄啄泪澜澜。”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日乌
太阳。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昔分鼇命鳸之世,观 河 拜 洛 之年,则有日乌流灾,风禽骋暴,天倾西北,地缺东南,盛旱坼三川,长波含五岳。” 唐 方干 《感时》诗之二:“日乌往返无休息,朝出扶桑暮却迴。” 前蜀 杜光庭 《招友人游春》诗:“难把长绳繫日乌,芳时偷取醉功夫。”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时为
犹专为,单为。《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缘有 孙陁罗 是妻,容颜殊胜,时为恋着是妻,世尊千方万便,教化令教出家,且不肯来。” 蒋礼鸿 通释:“‘时为’犹如説专为、单为。”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赛乌
谓祭祀乌鬼以求福佑。 唐 元稹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当时为我赛乌人,死葬 咸阳 原上地。”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乌鬼》:“按 稹 此诗,即是其妻为 稹 赛乌而得还家者,则 唐 人赛乌鬼自有来矣。”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咸阳
指 秦桧 。《战国策·秦策四》载, 齐 、 韩 、 魏 攻 秦 , 昭王 割三城以求和,且曰:“寧亡三城而悔,无危 咸阳 而悔也。” 南宋 丞相 秦桧 割地媚 金 以求偏安,事类 昭王 。 秦 都 咸阳 而 桧 姓 秦 ,故时人以“咸阳”称之。 宋 陆游 《跋李庄简公家书》:“﹝ 李光 ﹞每言 秦 氏( 秦檜 ),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於色辞。” 清 唐孙华 《题吴长卿先生宋相谱册子》诗:“妆点 钱唐 作 汴州 ,君臣燕喜竟忘讎。 咸阳 巧为 金源 计,良将先教死 杜邮 。”原注:“ 秦檜 当国,人不敢斥言,皆呼为 咸阳 。”
[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上地
(1).肥沃的土地。《周礼·夏官·大司马》:“凡令赋,以地与民制之。上地食者参之二,其民可用者家三人。”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上地谓肥美田也。”《宋书·孔季恭羊玄保等传论》:“膏腴上地,亩直一金。”
(2).古地区名。《战国策·楚策一》:“ 秦 下甲兵,据 宜阳 , 韩 之 上地 不通。”《荀子·议兵》:“ 韩 之 上地 ,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 赵 , 赵 不能凝也,故 秦 夺之。” 梁启雄 释引 杨树达 曰:“ 上地 , 上党之 地。”
下地耕作。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三章:“老汉没儿,只有这个女子……小时跟上老子点籽拣草,长大也象个小子一样上地。”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四:“ 宋老定 没有上地,他整整一夜没有睡好觉。”
元稹,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