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原文
一马能来破远愁,送归还是上扁舟。
鴒原眷眷急难义,菟裘切切将老求。
吾儿可使齐书帙,汝归仍堪为酒谋。
把玩余龄无几许,可如罝兔愧江鸥。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诗词问答
问:《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参考注释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还是
(1)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
(2) 尽管发生了以前的事或以 * 虑过,仍要
今天咱们还是装运木料
(3) 仍然,照样
多年不见,他还是那么年轻
(4) 提议[是否这样]之意
你还是带上雨衣为好
(5) 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
你去,还是他去
(6) 另一方面
虽然嗓音嘶哑而聒耳,但她还是有着一股吸引人的热情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扁舟
小船
一叶扁舟
扁舟寻钓翁。——唐· 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眷眷
亦作“睠睠”。1.依恋反顾貌。《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怀顾。” 晋 陶潜 《杂诗》之三:“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宋 陆游 《临江仙·离果州作》词:“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的眷眷的心, 柔石 的拳拳的心。”
(2).意志专一貌。《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以眷眷,勤求俊杰。”《北史·成淹传》:“夫为王者不拘小节,岂得眷眷守 尾生 之信!” 明 唐顺之 《答俞教谕书》:“僕於科甲人才固未尝专有眷眷搜罗之心。”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急难
热心地帮助别人摆脱困境
急人之难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菟裘
地名。在今 山东省 泗水县 。《左传·隐公十一年》:“ 羽父 请杀 桓公 ,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 菟裘 ,吾将老焉。”后因以称告老退隐的居处。 宋 陆游 《暮秋遣兴》诗:“买屋数间聊作戏,岂知真用作菟裘。” 元 耶律楚材 《过燕京和陈秀玉韵》之四:“自料荒疏成弃物,菟裘归计乞封留。”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九:“谅无 郗嘉宾 ,为我谋菟裘。”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切切
(1) 急切;急迫
何至切切如此
(2) 哀怨、忧伤貌
心切切而内圮
(3) 深切
切切为恨
(4) 恳挚
待我心切切
(5) 务必;必须——多用于书信
切切不可忘记
(6) 用在布告、条令等尾,表示再三告诫
切切此布
(7) 形容声音轻细而急促
以弦切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嘈嘈切切错杂弹。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书帙
(1).亦作“ 书袠 ”。书卷的外套。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二人每假食於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上犊车蓬軬,及糊屏风书袠,令不生虫。”
(2).泛指书籍。 宋 苏辙 《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日升。” 明 李贽 《与焦漪园》:“偶开书帙欲以散闷,而奇字奥义,无从问卜,反增闷耳。” 清 龚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诗之五:“回首外家书帙散,大儒门祚古难躋。”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把玩
拿着赏玩
读之喜笑,把玩无厌。——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余龄
犹馀岁,馀年。 唐 韩愈 《过南阳诗》:“孰忍生以慼?吾其寄餘龄。” 宋 苏辙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诗:“闲官少愧耻,教子终餘龄。” 清 顾炎武 《与戴耘野书》:“今将卜居 太华 ,以卒餘龄。”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几许
多少
不知经历几许风波
几许心中言。——清· 袁枚《祭妹文》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罝兔
(1).张网捕兔。《诗·周南·兔罝》“肃肃兔罝” 汉 郑玄 笺:“罝兔之人,鄙贱之事,犹能恭敬,则是贤者众多也。”
(2).用以称美贤者之行。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被褐茹草,垂纶罝兔,则心欢意得,如将终身。” 宋 姜夔 《浣溪沙》词序:“予与 安 甥,或荡舟採菱,或举火罝兔,或观鱼簺下。”
(3).落网的兔。 宋 范成大 《寄陆融州》诗:“罝兔脱丰草,池鱼跃清渊。”
[成父自太和来相看复回既别有作寄之]江鸥
生活在江中的鸥鸟,食小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宋书·五行志三》:“ 文帝 元嘉 二年春,有江鸥鸟数百,集 太极殿 小阶内。” 北周 庾信 《奉和永丰殿下言志》之九:“野鹤能自猎,江鸥解独渔。” 唐 雍陶 《送徐山人归睦州旧隐》诗:“初归山犬翻惊主,久别江鸥却避人。”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鸥》:“在海者名海鸥,在江者名江鸥, 江夏 人误为江鹅也。”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