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六月初四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喜晴(六月初四日)]喜晴(六月初四日)原文
昨朝阴晴乃亘日,时虽细洒非骤施。
今晓开霁历卓午,庶其定矣心略怡。
往来人自京都者,问知霖雨两日弥。
高低禾黍实无恙,水冲溪桥则有之。
固为慰也继为虑,宁匪饰言半信疑。
驿询方伯近来况,或弗敢陈欺我辞。
[喜晴(六月初四日)]诗词问答
问:喜晴(六月初四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喜晴(六月初四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喜晴(六月初四日)]注释
1.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五
2. 六月初四日
[喜晴(六月初四日)]参考注释
[喜晴(六月初四日)]昨朝
昨天;昨晨。 唐 高适 《同群公秋登琴台》诗:“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吴组缃 《山洪》二:“你昨朝不是到镇上打桐油去了吗?”
[喜晴(六月初四日)]阴晴
(1).指向阳和背阴。 唐 王维 《终南山》诗:“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2).比喻得志和失意。 元 曾瑞 《哨遍·村居》套曲:“人为功名苦战争,徒然竞,百年身世,数度阴晴。”
[喜晴(六月初四日)]开霁
阴天放晴
俄复开霁。——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喜晴(六月初四日)]卓午
正午。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今日时当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书信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卓午不受日,当夜不受月与星。” 陈毅 《枣园曲》:“先生雅量多风趣,常巾履萧然酣睡,直过卓午。”
[喜晴(六月初四日)]心略
心计,心智。《文选·枚乘<七发>》:“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李周翰 注:“心略,心计也。”
[喜晴(六月初四日)]来人
送取东西来的人,带信人
收条请交来人带回
[喜晴(六月初四日)]京都
(1) 国都。京师
有京都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始称于 * 时,因景王(司马师)讳师,故称京师为京都;或指日本故都,又称西京,在本州岛西南
[喜晴(六月初四日)]问知
向有知识的人请教。《韩非子·解老》:“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
[喜晴(六月初四日)]霖雨
(1) 连绵大雨
(2) 比喻恩泽
[喜晴(六月初四日)]高低
(1) 无论如何
嘴都说破了,老王高低不答应
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终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高低叫他弄丢了
[喜晴(六月初四日)]禾黍
(1).禾与黍。泛指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史记·宋微子世家》:“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后汉书·承宫传》:“后与妻子之 蒙阴山 ,肆力耕种,禾黍将孰,人有认之者, 宫 不与计,推之而去,由是显名。” 宋 曾巩 《送程公闢使江西》诗:“袴襦优足徧里巷,禾黍丰穰罄郊野。”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由草料的恐慌,发生了刍秣的栽培;由刍秣的栽培,更发明了禾黍的种植。”
(2).《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閔 宗周 也。 周 大夫行役至於 宗周 ,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閔 宗周 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以“禾黍”为悲悯故国破败或胜地废圮之典。 唐 许浑 《金陵怀古》诗:“楸梧远近千官塚,禾黍高低 六代 宫。” 宋 苏轼 《南都妙峰亭》诗:“池臺半禾黍,桃李餘榛菅。”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擒嚭》:“千载 吴 宫皆禾黍。嘆故国已无望。” 清 周实 《重九偕吹万天梅亚希哲夫石子平子诸子过明故宫谒孝陵有作》诗之一:“松楸抱恨依残日,禾黍伤心赋变风。”
[喜晴(六月初四日)]无恙
(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喜晴(六月初四日)]水冲
水流冲向之处。指水流的正面。《汉书·王尊传》:“太守身当水衝,履咫尺之难,不避危殆,以安众心。” 宋 曾巩 《黄河》:“有以为宜空水衝,以纵其决,穿漕渠以通其势者。”《宋史·张问传》:“ 曹村 、 小吴 南北相直,而 曹村 当水衝,赖 小吴 隄薄,水溢北出,故南隄无患。”
[喜晴(六月初四日)]饰言
谓花言巧语。《韩非子·南面》:“羣臣莫敢饰言以惛主。” 唐 元结 《外规》:“吾厌世人饰言以由道,藏智以全璞。” 李一 《荆宜施鹤光复记》:“ 唐君 忠诚无饰言,貌恂恂若书生。”
[喜晴(六月初四日)]方伯
殷 周 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汉 以来之刺史, 唐 之采访使、观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 周 室衰微,诸侯彊并弱, 齐 、 楚 、 秦 、 晋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郑司农 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 唐 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 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 云南 巡抚。”
[喜晴(六月初四日)]近来
现时期或刚过去的时期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