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五首】作者:释如净 朝代:宋代
[偈颂二十五首]偈颂二十五首原文
窦八布衫穿,大家出只手。
横须弥为概,量大海为斗。
生杀在前,收放在后,归功塞破虚空口。
天童不敢相辜,甘作啼鸡吠狗。
[偈颂二十五首]诗词问答
问:偈颂二十五首的作者是谁?答:释如净
问:偈颂二十五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如净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如净
[偈颂二十五首]释如净偈颂二十五首 书法图
偈颂二十五首书法作品
[偈颂二十五首]参考注释
[偈颂二十五首]布衫
布制的单衣。 唐 白居易 《王夫子》诗:“紫綬朱紱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布衫》:“布衫:三皇及 周 末,庶人服短褐襦服深衣。 秦始皇 以布开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 宋 杨万里 《侧溪解缆》诗:“ 蓬莱 云气君休望,且向 严滩 濯布衫。”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也记得布衫留在 赵 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
[偈颂二十五首]大家
(1) 巨室,世家望族。古指卿大夫之家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犹言大作家,大专家
艺苑品题有大家之目,自论诗者推李杜始。——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
(3) 奴仆对主人的称呼
(4) 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5) 知识渊博者,博学的人
[偈颂二十五首]只手
见“ 只首 ”。
(1).一只手。亦指一条胳膊。《水浒传》第一一○回:“听的上面説平话,正説《三国志》,説到 关云长 刮骨疗毒…… 关公 大笑道:‘大丈夫死生不惧,何况隻手?不用铜柱铁环,只此便割何妨!’”
(2).单身。 宋 陈亮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词:“不见南师久,谩説北羣空。当塲隻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俞平伯 注:“言 章 隻身使虏,却有力敌万夫的勇概。”
(3).喻指一人之力,独力。 元 吴莱 《泰山高寄陈彦正》诗:“一心不顾死,隻手捩长烟。” 清 孔尚仁 《桃花扇·草檄》:“剩俺单身隻手,怎去恢復中原。” 傅尃 《夜吟寄钝剑》:“风云隻手开天地,道义双肩并古今。”
[偈颂二十五首]须弥
(1).见“ 须弥山 ”。
(2).信佛者泛指山。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俯观大道,仅如枣叶;下望须弥,裁同芥子。”
[偈颂二十五首]大海
外海,并不封闭在海岬之间或不包括在海峡之内的那部分海洋
[偈颂二十五首]生杀
(1).指萌生凋落、昭苏伏蛰、阴阳消长等自然规律。《庄子·天运》:“怨恩取与諫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 成玄英 疏:“应青春以生长,顺素秋以杀罚。” 唐 白居易 《桐花》诗:“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象数》:“凡积月以为时,四时以成岁,阴阳消长,万物生杀变化之节,皆主於气而已。”
(2).生与死;生或死。《列子·周穆王》:“阴阳俱壮则梦生杀。” 张湛 注:“阴阳以和为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
(3).决定生与死。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 宋 苏辙 《唐论》:“古者诸侯大国或数百里,兵足以战,食足以守,而其权足以生杀。” 明 宋濂 《寓言》之二:“生杀之柄,弗累於手;安危之心,弗繫於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上海文坛上的鬼魅》:“因为他们正握着涂抹的笔尖、生杀的权力。”
(4).指生杀之权。《周书·李贤传》:“今位居上列,爵迈通侯,受委方面,生杀在手。” 宋 苏轼 《观杭州钤辖欧育刀剑战袍》诗:“书生只肯坐帷幄,谈笑毫端弄生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滇军政府讨满洲檄》:“生恶因於郡县,生杀操之墨吏,刑部不知,按察不问。”
[偈颂二十五首]在前
从前;先前
在前,他是个老师
[偈颂二十五首]在后
以后。《宣和遗事》后集:“窜 蔡京 儋州 编置,及其子孙三十三人,并编管远恶州军。在后、 蔡京 量移至 潭州 。”《水浒传》第十七回:“府尹将我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只不曾填甚去处。在后知我性命如何!”
[偈颂二十五首]归功
把功劳归于某人或某一集体。 汉 班固 《典引》:“天廼归功元首,将授 汉 刘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凡有一言一行取於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世皆以四库书成归功 纪 陆 ,不知﹝ 朱筠 ﹞学士其先河也。”如:我们取得这些成就,要归功于党,归功于人民。
[偈颂二十五首]空口
光用嘴说一说
空口无凭,立据为证
[偈颂二十五首]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偈颂二十五首]吠狗
(1).看守门户的狗。闻声则吠,故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吏人之与 叔孙 居於 箕 者,请其吠狗,弗与。” 孔颖达 疏:“狗有吠守者,有主猎者……吏人请 叔孙 乞其吠守之狗。”《新唐书·李栖筠传》:“宿贼 张度 保 阳羡 西山 ,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 宋 苏轼 有《余来儋耳得吠狗》诗。
(2).古地名。《国语·齐语》:“反其侵地 柴夫 、 吠狗 。” 韦昭 注:“ 燕 之二邑。”
宋代,释如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