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镜清斋】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镜清斋]题镜清斋原文
斋凭冰镜非水镜,理会羲经信不诬。
风伏泽承符气感,内虚外实得中孚。
玩辞观象真宜耳,对景吟诗其小乎。
我更惕心在议狱,安能使讼此时无。
[题镜清斋]诗词问答
问:题镜清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镜清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镜清斋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镜清斋]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
[题镜清斋]参考注释
[题镜清斋]冰镜
(1).河水结冰,光亮如镜。 唐 孟郊 《古意》诗:“无信反增愁,愁心缘 陇 头;愿君如 陇 水,冰镜水还流。”
(2).指月亮。 宋 孔平仲 《八月十六日翫月》诗:“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只恐月光无好恶,自怜人意有盈亏。” 元 杨载 《夏夜对月》诗:“安得泛舟江海上,坐观冰镜落沧波。”
(3).指明亮的眼睛。 清 李渔 《风筝误·艰配》:“试看那假 西施 卖弄他香温玉软,儘有那蠢 登徒 为着他意惹情牵,怎当俺冰镜双悬,能别媸妍。”
[题镜清斋]水镜
在一根钢管中安放有一系列镜片用以使人能看到水面下相当远的物体的装置
[题镜清斋]理会
(1) 明白;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不难理会
(2) 注意(多用于否定)
人家求了半天,他也不理会
(3) 关心;在意
儿子死了,他会一点不理会
(4) 评理
和你官司里去理会。——《水浒传》
明日与他理会
(5) 料理;处置
你去理会一下
(6) 办法
慌做一堆,正没理会
(7) 应付
他如今来这里理会差遣
[题镜清斋]经信
妇女月经。 明 叶宪祖 《丹桂钿合》第五折:“请问尊婆,可是经信迟留一月过?”《醒世姻缘传》第七九回:“ 寄姐 经信两月不行,头晕恶心,口乾舌涩。”
[题镜清斋]不诬
不妄;不假。《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 孔颖达 疏:“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后汉书·杜林传论》:“ 杜林 行义,烈士假其命。《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明 文徵明 《题李西台千文》:“今观此书,信不诬也。”
[题镜清斋]内虚
(1).中医术语。指饮食消化后被身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足而造成的虚弱。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平脉法》:“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穀神,虽困无苦。”
(2).黄芩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黄芩》。
[题镜清斋]得中
(1) 科举时代指考试被录取
到了第三天,凡是得中的人,都得到主考官家里拜老师。——《相声传统作品选·连升 * 》
(2) 买奖券中奖
得中头奖
[题镜清斋]玩辞
玩味词义。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文献通考·经籍三》:“平时本诸践履,则观象玩辞,此义理也;一旦谋及卜筮,则观变玩占,亦此义理也。”
[题镜清斋]观象
(1).观察卦爻之象。古人用以测吉凶。《易·繫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繫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讲观象之妙理,得应时之成能。”
(2).观测天象。《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观象云物,察应寒温。” 唐 杨炯 《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可以作观象之準绳,可以作谭天之楷式。”《隋唐演义》第二九回:“ 煬帝 携着 袁紫烟 ,同上臺去观象。”
(3).谓取法,效法。 晋 陆机 《文赋》:“俯貽则於来叶,仰观象於古人。”
[题镜清斋]对景
(1).对着眼前景物。 南唐 李煜 《浪淘沙》词:“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元 耶律楚材 《河中游西园》诗:“对景怕看红日暮,临池羞照白头新。”
(2).比喻两相符合;对路。《红楼梦》第三三回:“ 袭人 听了这两件事都对景,心中也就信了八九分。”《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大家説这戏唱得对景。”
[题镜清斋]吟诗
(1).作诗。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軾 以吟诗有讥訕,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臺差官追取。” 清 杜濬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
(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
[题镜清斋]惕心
心有所惧。 清 褚人穫 《坚瓠八集·祭妒妇津神文》:“ 武氏 至淫姣也,尝惕心於介女之祠。”
[题镜清斋]议狱
犹断狱,审议狱案。《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魏书·刑罚志》:“议狱定律,有国攸慎,轻重损益,世或不同。” 宋 韩元吉 《龙图阁待制知建宁府周公墓志铭》:“及其议狱也, 大理 有 阿杨 杀小儿案,而公以为可疑,不顾众论争之。”
[题镜清斋]此时
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