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作者:李绅 朝代:唐代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原文
双鸂鶒,锦毛斓斑长比翼。
戏绕莲丛回锦臆,照灼花丛两相得。
渔歌惊起飞南北,缭绕追随不迷惑。
云间上下同栖息,不作惊禽远相忆。
东家少妇机中语,剪断回文泣机杼。
徒嗟孔雀衔毛羽,一去东南别离苦。
五里裴回竟何补。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诗词问答
问:《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的作者是谁?答:李绅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绅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绅
全唐诗:卷481-13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参考注释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鸂鶒
亦作“ 鸂鶆 ”。水鸟名。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俗称紫鸳鸯。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鷓鴣。” 顾嗣立 补注:“《临海异物志》: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斓斑
颜色驳杂。灿烂多彩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比翼
飞时翅膀挨着翅膀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锦臆
(1).禽鸟毛色美丽的胸脯。 南朝 宋 鲍照 《代雉朝飞》诗:“刎绣颈,碎锦臆,絶命君前无怨色。”
(2).指禽鸟胸部美丽的羽毛。 北周 庾信 《斗鸡》诗:“解翅莲花动,猜羣锦臆张。” 倪璠 注:“言翅若莲花,膺色如锦也。” 唐 白居易 《鸡距笔赋》:“映赤筦,状紺趾乍举;对红牋,疑锦臆初披。”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照灼
光芒四射;闪耀。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照灼烂霄汉,遥裔起长津。”《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水里芙蓉光照灼,见者莫不心惊愕。”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秋叶古林,色明艷,斜阳照灼,金紫满山。” 清 刘大櫆 《<春秋发微>序》:“吾尝谓圣人之心,如日月悬象於中天,而光辉照灼乎海宇。”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花丛
很多花聚集丛生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相得
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
与公甚相得。——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渔歌
打鱼人唱的歌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惊起
因受惊吓而突然动作
深夜突然听到枪声,大家都从床上惊起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缭绕
(1) 一圈圈向上飘起
炊烟缭绕
(2) 事情结束后延续存在
余音缭绕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追随
(1)
(2) 仿效前人的事迹
(3) 跟随
经常追随着他的记者们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迷惑
(1) 使人迷乱
迷惑敌人
(2) 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云间
松江府的别称。现在上海松江县一带。因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松江府治所在地华亭)对客自称[云间陆士龙]而得名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栖息
(1) 歇息
夜里,鹧鹕在残枝上、草丛下、灌木丛下栖息
(2) 暂住
那些旅馆已被废弃,而我们就在那里栖息
(3) 隐遁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不作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惊禽
犹言惊弓之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夫危叶畏风,惊禽易落。”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相忆
相思;想念。《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一:“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前蜀 韦庄 《谒金门》词之二:“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深闺只是空相忆,不见关山愁 * 。”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东家
旧时称聘用、雇用自己的人或称租给自己土地的人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少妇
已婚的年轻女子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机中
机智允当。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酒谑》:“客曰:‘小人亦尝留心字画,切观太保之书,虽 王右军 復有不及者。’ 赵 詬之曰:‘汝玩我耶?’曰:‘某尝观法书云, 王 书一字入木八分。今太保之书,一落笔则入木十分,岂不为过於 右军 耶?’坐人皆赏其机中。”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剪断
(1).干脆利落。《红楼梦》第二七回:“刚纔这两遭説话虽不多,口角儿就很剪断。”
(2).切断,打断。 叶圣陶 《倪焕之》十:“锣鼓声已在身旁了, 焕之 才剪断了独念,抬起眼睛来看。”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回文
(1) 回族人的语言文字
(2) 顺读回读均可的同一语句或诗文(如王融《春游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如[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机杼
指织布机。杼,织布梭子
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不闻机杼声。——《乐府诗集·木兰诗》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孔雀
东南亚和东印度群岛产的一种非常大型的陆栖雉类(属名Pavo),有羽冠,雄的尾毛很长,展开时像扇子,有绿孔雀和白孔雀两种。群居在热带森林中或河岸边,羽毛可做装饰品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向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中常用这种写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毛羽
(1).兽毛和鸟羽。羽,鸟翼上的长毛。《左传·隐公五年》:“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 唐 柳宗元 《封建论》:“人不能搏噬,而且 * 羽,莫克自奉自卫。”
(2).鸟的羽毛。《史记·苏秦列传》:“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凤凰五,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 唐 元稹 《大觜乌》诗:“羣乌饱粱肉,毛羽色泽滋。” 清 曹寅 《孔雀》诗:“风烟一照烛,毛羽何新鲜。”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四:“﹝她﹞扬起她的漂亮的,像老鸹的毛羽似的漆黑的眉毛,不再打结了。”
(3).借指鸟类。《淮南子·兵略训》:“下至介鳞,上及毛羽。”
(4).指翅膀。 唐 李朝威 《柳毅传》:“恨 * 羽,不能奋飞。”
(5).鸟羽的一种。散生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的下面。有护体、感觉等作用。又称线羽、纤羽。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东南
介于东和南之间的方向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别离
(1) 离别;分离
别离家乡,踏上征途
心知长别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商人重利轻别离。——唐· 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
(2) 》
[过梅里七首家…今列题于后。忆西湖双鸂鶒(效鲍明远)]裴回
亦作“裵回”。1.彷徨。徘徊不进貌。《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产 不知 吕禄 已去北军,迺入 未央宫 ,欲为乱,殿门弗得入,裵回往来。”参见“ 徘徊 ”。
(2).徐行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於是 楚王 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参见“ 徘徊 ”。
(3).留恋。 唐 贾至 《送夏侯子之江夏》诗:“留欢一杯酒,欲别復裴回。”参见“ 徘徊 ”。
唐代,李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