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黄存之东皋韵】作者:黄文雷 朝代:宋代
[次黄存之东皋韵]次黄存之东皋韵原文
抱膝东皋下,春风又草庐。
海仙将可见,溪友未宜疏。
楷著祈年疏,闲笺种树书。
西山頮烟雨,容易长嘉蔬。
[次黄存之东皋韵]诗词问答
问:次黄存之东皋韵的作者是谁?答:黄文雷
问:次黄存之东皋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黄文雷的名句有哪些?答:黄文雷
[次黄存之东皋韵]参考注释
[次黄存之东皋韵]抱膝
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每晨夕从容,常抱膝长啸。” 唐 白居易 《邯郸冬至夜思家》诗:“ 邯郸 驛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宋 文天祥 《楼桑》诗:“天下 卧龙 人,多少空抱膝。” 清 萧芷厓 《冬日村居》诗之一:“小窗时抱膝,闲捡旧农书。”
[次黄存之东皋韵]东皋
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 三国 魏 阮籍 《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於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宋 范仲淹 《太子中舍致仕范府君墓志铭》:“以东皋所入,日为鸡黍之具,故贫而常乐。”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见山川掩映,东皋丽日明,到处香车簇拥。”
[次黄存之东皋韵]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次黄存之东皋韵]草庐
茅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次黄存之东皋韵]仙将
仙界、天庭的神将。《西游记》第五回:“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
[次黄存之东皋韵]可见
可以看得见,可以知道
由此可见
[次黄存之东皋韵]溪友
指居住溪边寄情山水的朋友。 宋 黄庭坚 《和答子瞻》:“故园溪友膾腹腴,远包春茗问何如。” 宋 陆游 《小舟晚归》诗:“扶病寻溪友,忘忧泛钓槎。” 元 洪希文 《仙邑馆所归溪行书触目》诗:“杏花深处酒堪赊,来访渔翁溪友家。”
[次黄存之东皋韵]祈年
向神灵祈求丰年
[次黄存之东皋韵]种树书
有关种植的书籍;农书。 唐 韩愈 《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取东家种树书。” 宋 刘克庄 《水龙吟》词:“挟种树书,举障尘扇,著游山屐。”
[次黄存之东皋韵]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次黄存之东皋韵]烟雨
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烟雨空ň。——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次黄存之东皋韵]容易
(1) 可能性大
容易上当
(2) 不费什么力或没什么困难
不是这么容易能下来的
(3) 轻松自在地;流畅地
现在糊墙纸很容易撕下来
[次黄存之东皋韵]嘉蔬
(1).指祭祀用的稻。《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稷曰明粢,稻曰嘉蔬。” 唐 李翱 《陵庙日时朔祭议》:“祝文曰:‘……谨以一元大武、柔毛、刚鬣、明粢、薌萁、嘉蔬、醴齐,敬脩时享,以申追慕。’”
(2).嘉美的蔬菜。 南朝 宋 傅亮 《喜雨赋》:“洒丰浸於中畴,覃餘润於嘉蔬。”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闷能过小径,自为摘嘉蔬。”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甚至园官送菜,而嘆其以苦苣马齿,掩乎嘉蔬。”
宋代,黄文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