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隐者】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赠隐者]赠隐者原文
力量超终古,光明破积昏。
独行宁有待?妙用本忘言。
神定婴儿戏,丹灵竖子奔。
绪余应不靳,小出济元元。
[赠隐者]诗词问答
问:赠隐者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赠隐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
[赠隐者]陆游赠隐者 书法图
赠隐者书法作品
[赠隐者]参考注释
[赠隐者]力量
(1) 力气
当这一打击临到他身上时,已经没有什么力量了
(2) 能力
国防力量
(3) 强大的性质或程度;产生某一效果的能力;势力或影响的来源
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革命)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赠隐者]终古
(1).久远。《楚辞·离骚》:“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朱熹 集注:“终古者,古之所终,谓来日之无穷也。”《汉书·沟洫志》:“民歌之曰:‘ 鄴 有贤令兮为 史公 ,决 漳水 兮灌 鄴 旁,终古舄卤兮生稻粱。’” 清 顾炎武 《精卫》诗:“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鲁迅 《集外集·<哀范君>诗之三》:“此别成终古,从兹絶绪言。”
(2).往昔,自古以来。《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终古虽远,旷焉如面。” 唐 李白 《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诗:“惟君固 房陵 ,诚节贯终古。”
(3).经常。《周礼·考工记·轮人》:“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於马终古登阤也。” 郑玄 注:“ 齐 人之言终古,犹言常也。”《庄子·大宗师》:“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4).复姓。相传为 夏桀 内史 终古 之后。见《通志·氏族四》。
[赠隐者]光明
(1)
(2) 明亮的
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祝福》
(3) 比喻正义或有希望
光明大道
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回忆我的母亲》
(4) 没有私心
光明磊落
心地光明
[赠隐者]积昏
谓暮色深浓,昏暗无光。 宋 苏轼 《雨中过舒教授》诗:“浓茗洗积昏,妙香浄浮虑。归来北堂闇,一一微萤渡。”
[赠隐者]独行
(1) 一个人走路
踽踽独行
(2) 坚持按自己的主张做
独行其是
[赠隐者]有待
尚待;需要等待
这个问题有待解决
[赠隐者]妙用
奇妙的作用或用处
妙用无穷
[赠隐者]忘言
(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赠隐者]神定
谓心神安定。《新唐书·杨元琰传》:“生数岁未言,相者视曰:‘语迟者神定,必为重器。’”
[赠隐者]婴儿
(1) 初生的幼儿
(2) 一周岁内的儿童
(3) 道教称铅为[婴儿]
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西游记》
(4) 又如:婴儿姹女(道教称铅和汞)
[赠隐者]丹灵
指太阳。 明 夏完淳 《寒灯赋》:“丹灵已匿,素魄未升。”
[赠隐者]竖子
(1) 年轻的仆人
(2) 小子(含鄙视意)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庄子·山木》
(庞涓)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日迫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燕策》
[赠隐者]绪余
(1).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庄子·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餘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陆德明 释文:“ 司马 、 李 云:绪者,残也,谓残餘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河北道士》:“门人数十,皆得其绪餘。”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羽人方士,借其名以自重,而实不能知其説,于是就佛经脚根下窃其绪餘,作诸经懺。”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四:“这是些艺术,门外的人只凭着耳食的绪余是不能够形容尽致也。”
(2).后代。《梁书·王亮传》:“尚书左丞臣 范縝 ,衣冠绪餘。”《北齐书·段孝言传》:“ 孝言 本以勋戚绪餘,致位通显,至此便骄奢放逸,无所畏惮。”《周书·武帝纪下》:“ 狐 赵 绪餘,降成皁隶。”
[赠隐者]小出
(1).犹微行。微服以行。《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刘秀 ﹞在 洛阳 ,尝欲小出,车驾已御, 銚期 諫曰:‘天下未寧,臣诚不愿陛下细行数出。’即时还车。”
(2).谓以小部队出击。《晋书·秦秀传》:“以 孙皓 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輒怀惶怖。”
(3).暂时外出。 宋 杨万里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诗:“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赠隐者]元元
平民;老百姓
只觉苍天方愦愦,莫凭赤手拯元元。——《洪秀全演义》
宋代,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