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原文
横陈西岭据崇台,不设窗棂面面开。
写雾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唤应来。
聊因旷朗堪成伴,讵为淋漓共举杯。
识得住行原一贯,幽情畅叙几徘徊。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诗词问答
问:《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八
2. 东山初吐流光入帷开轩招之冉冉欲下挹流霞与同赏结契独深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参考注释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横陈
(1) 横七竖八地排列
难民横陈街头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2) 横穿
一水横陈,把市区分成两半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窗棂
窗格子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面面
每一方面;每个地方。 宋 范成大 《咏吴中二灯·琉璃球》:“迭晕重重见,分光面面呈。”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高山
(1).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三国志·魏志·杜畿传》“其得人心如此” 裴松之 注引 晋 杜笃 《杜氏新书》:“今吾亦冀众人仰高山,慕景行也。” 宋 秦观 《吕与叔挽章》之一:“举举西州士,来为邦国华。艺文尤尔雅,经术自名家。正有高山仰,俄成逝水嗟。”参见“ 高山景行 ”。
(2).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五十里 高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雄黄。”
(3).少数民族名。 清 魏祝亭 《两粤傜俗记》:“其在西者,种凡三:曰 高山 ,曰 花肚 ,曰 平地 。”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得月
受到月光的照临。 唐 李白 《经离乱后赠江夏韩太守良宰》诗:“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宋 王阮 《和陶诗六首·和归田园》:“野旷易得月,谷虚常带烟。” 宋 俞文豹 《清夜灵》:“ 范文正公 镇 钱塘 ,兵官皆被荐,独巡检 苏麟 不见録,乃献诗云:‘近水楼臺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公即荐之。”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唤应
呼应,照应。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丁》:“《子华子》全剽百氏成文,至章法起伏唤应,宛然 宋 世塲屋文字。”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旷朗
(1).开阔明亮。 晋 张协 《七命》:“天清泠而无霞,野旷朗而无尘。” 唐 李华 《灵涛赞》:“凄清阴渰,旷朗阳晞。”《红楼梦》第四十回:“ 贾母 因见岸上的清厦旷朗,便问:‘这是 薛姑娘 的屋子不是?’”
(2).开朗。《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寻山志》:“於是散髮解带,盘旋巖上,心容旷朗,气宇调畅。”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淋漓
(1) 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淋漓不净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识得
懂得,知道。《水浒传》第三八回:“ 李逵 虽然也识得水,却不甚高。当时慌了手脚。”《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你埋没在这乡村镇上,虽有才学,谁人是识得你的?”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一贯
一向如此,从未改变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幽情
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发思古之幽情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畅叙
亦作“ 畅叙 ”。尽情叙说。 晋 王羲之 《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虽无丝竹管絃之盛,一觴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六回:“我们三个人,多年没有畅叙,今日又碰在一起,还是吃酒罢。” 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 贝汉廷 立即请代理到船上作客,畅叙别情。”
见“ 畅叙 ”。
[隆福寺行宫六景·其五·挹霞叫月]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乾隆,挹霞叫月,清代,隆福寺行宫六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