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 | 宋代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作者:晏殊 朝代:宋代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诗词问答

问: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的作者是谁?答:晏殊
问: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晏殊的名句有哪些?答:晏殊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晏殊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 书法图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 | 宋代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书法作品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译文和注释

译文
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点点滴滴敲打着相思之人的心,多少回彻夜无眠。
她日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可叹啊!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注释
碧纱:即碧纱厨。绿纱编制的蚊帐。
梧桐夜雨:概括温庭筠《更漏子》词: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无寐:失眠。
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念兰堂红烛:想到芳香高雅居室里的红烛。
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向人垂泪:对人垂泪(蜡泪)。晚唐·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诗文赏析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 ,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在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 。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写的是:在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 ,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在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 !“ 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 ,目的是突出“ 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 ,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片泛写别后相思 ,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 ,古人多有 ,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在“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 ;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 * ,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在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 | 宋代
  • 【再作十绝寄胡伯负兵侍仲方尚书】_李元实 | 宋代
  • 【再作十绝寄胡伯负兵侍仲方尚书】_李元实 | 宋代 >> 【再作十绝寄胡伯负兵侍仲方尚书】_李元实 | 宋代...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 | 宋代
  • 【华阳吟三十首】_白玉蟾 | 宋代
  • 【华阳吟三十首】_白玉蟾 | 宋代 >> 【华阳吟三十首】_白玉蟾 | 宋代...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_晏殊 | 宋代
  • 【九日登楼】_陈造 | 宋代
  • 【九日登楼】_陈造 | 宋代 >> 【九日登楼】_陈造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