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原文
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
夹岸黍禾含宿雨,飐波芦荻拂晴烟。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诗词问答
问:《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十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参考注释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凤城
京都的美称。 唐 沉佺期 《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歌吹衔恩归路晚,栖乌半下凤城来。” 唐 杜甫 《夜》诗:“步簷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 秦穆公 女吹簫,凤降其城,因号 丹凤城 。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清 龚自珍 《行香子》词:“在凤城西,垂杨畔,落花间。” 郭沫若 《潮集·十年建国增徽识》:“凤城西翼见巍峨,高唱人民解放歌。”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石桥
(1).石造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鹃 《赏菊椰子林》:“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胜 石梁 。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桥 。” 宋 梅尧臣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诗:“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 石桥 行。” 宋 梅尧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诗:“常观月从东方出,想照 石桥 旁畔人。”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澄泓
水清而深。 唐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下瀦为潭,澄泓湛碧,水萤镜明。”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故藩址》:“宫中泉眼以数十计,皆澄泓见底,石子如摴蒱然。”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放船
开船,行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小人引船,或迟或速,或停或待,又放船纵横,撞人触岸。” 唐 杜甫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夹岸
水流的两岸;堤岸的两边。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繽纷。” 唐 杜牧 《隋堤柳》诗:“夹岸垂杨三百里,祇应图画最相宜。” 许地山 《桥边》:“夹岸遍是桃林:桃实、桃叶映入水中,更显出溪边底静谧。”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黍禾
(1).指黍的茎秆。 汉 班固 《 * 通·八风》:“凉风至,黍禾乾。”
(2).黍和禾。泛指粮食作物。 唐 裴鼎 《陂防判对》:“天生五材,水善利物,且溉且粪,长我黍禾;为隄为防,制为畜泄。”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宿雨
(1).夜雨;经夜的雨水。 隋 江总 《诒孔中丞奂》诗:“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明 吴本泰 《西湖竹枝词》:“宿雨半收晴不稳,恼人最是鵓鳩啼。” 刘半农 《回声》诗:“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
(2).久雨;多日连续下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同 述农 走到江边一看,是夜宿雨初晴,一轮明月东方升起,照得那浩荡江波,犹如金蛇万道一般。” 胡怀深 《暮春野行》诗:“宿雨昨宵霽,万木浄如洗。”
[自高梁桥泛舟至西海即景杂咏·其一]芦荻
芦与荻。 唐 杜荀鹤 《溪岸秋思》诗:“秋风忽起溪滩白,零落岸边芦荻花。” 明 梁辰鱼 《浣纱记·伐越》:“潜身芦荻,父怨方酬魂未返。” 汪曾祺 《岁寒三友》:“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