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原文
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
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
闻君登彼岸,舍筏复何如?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诗词问答
问: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的作者是谁?答:白居易
问: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白居易的名句有哪些?答:白居易
全唐诗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参考注释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莲花
莲华。即荷花,莲的花,较大淡红色或白色,有香味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贝叶书
指佛经。 唐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诗:“閒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元 胡助 《爱松轩》诗:“袈裟坐其下,自读贝叶书。” 清 全祖望 《大佛牙曲》:“缅维万几暇,有时不废贝叶书。”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菩提
佛教音译名,指觉悟的境界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处所
居住的地方;地点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空虚
里面没有什么实在东西的;不充实的
反对派所持的空虚的论点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忘筌
(1).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晋 何劭 《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 常独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刘 始大悟,不觉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将无使吾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唐 刘禹锡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诗:“曾向空门学坐禪,如今万事尽忘筌。” 元 王祯 《农书》卷二二:“资尔屈伸功用毕,莫将良器等忘筌。”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是得
犹言是好。《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大伯子许多年纪,如今説亲,説甚么人是得?”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彼岸
(1) 另一边,对岸
大西洋彼岸
(2) 比喻所追求和向往的一种境界
到达理想的彼岸
(3) 佛教。认为脱离尘世烦恼、取得正果之处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舍筏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捨筏则达岸矣,达岸则捨筏矣。” 明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大復 与 空同 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七:“作诗以道性情, 李梦阳 早已讲过;学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
[和李澧州题韦开州经藏诗]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唐代,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