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原文
元日乾清宴,本支百世亲。
丰年占首岁,和气霭韶辰。
柏叶浮醽醁,椒花焕柍桭。
银笺将玉管,次第荅光春。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诗词问答
问: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十四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参考注释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元日
(1).正月初一。《书·舜典》:“月正元日, 舜 格于 文祖 。” 孔 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於是孟春元日,羣后旁戾。” 薛综 注:“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 宋 王得臣 《麈史·占验》:“江湖间人,常於岁除汲江水秤,与元日又秤,重则大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恭勤公》:“元日俗例,上司属员虽不接见,亦必肩舆到门。”
(2).吉日。《吕氏春秋·仲春》:“择元日,命人社。” 高诱 注:“元,善也。”《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 颜师古 注:“元,善也。”《南史·宋纪上》:“敬简元日,升坛受禪。”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清宴
见“ 清燕 ”。
见“ 清晏 ”。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本支百世
谓子孙昌盛,百代不衰。《诗·大雅·文王》:“ 文王 孙子,本支百世。” 毛 传:“本,本宗也;支,支子也。” 郑玄 笺:“其子孙适为天子,庶为诸侯,皆百世。”《东观汉记·杜林传》:“追观往法,政皆神道设教,强榦弱枝,本支百世之要也。”《后汉书·王符传》:“夫五代之臣,以道事君,泽及草木,仁被率土,是以福祚流行,本支百世。”亦作“ 本枝百世 ”。 汉 张衡 《南都赋》:“据彼 河 洛 ,统四海焉,本枝百世,位天子焉。”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丰年
丰硕的年景;丰收之年
瑞雪兆丰年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首岁
谓正月。《汉书·萧望之传》:“三公非其人,则三光为之不明,今首岁日月少光,咎在臣等。” 颜师古 注:“首岁,岁之初。首谓正月也。”《左传·桓公元年》“王正月,公即位” 晋 杜预 注:“诸侯每首岁必有礼於庙。”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柏叶
(1).柏树的叶子。可入药或浸酒。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七:“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
(2).指柏叶酒。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太簇正月》:“梅花舒两岁之装,柏叶泛三光之酒。”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仇兆鳌 注:“ 崔寔 《四民月令》:元旦进椒、柏酒。椒是玉树星精,服之令人却老。柏是仙药,能驻年却病。” 清 钱谦益 《人日示内》诗之一:“银幡头上衝愁阵,柏叶尊前放酒兵。”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醽醁
亦作“醽淥”。美酒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藜藿嘉於八珍,寒泉旨於醽醁。” 宋 黄庭坚 《念奴娇》词:“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渌。” 元 曾瑞 《醉太平》曲:“ 苏堤 堤上寻芳树, 断桥 桥畔沽醽醁, 孤山 山下酹 林逋 。” 张昭汉 《久别琼玉表妹赋此志怀》诗:“诗思杂离情,宛如中醽醁。”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椒花
(1).亦作“ 椒华 ”。椒的花。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越 又有美女二人……贡於 吴 , 吴 处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 唐 李贺 《巫山高》诗:“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王琦 汇解:“椒花坠红,即无人花自落之意…… 长吉 生长中原,身未入 蜀 , 蜀 地之椒,目所未睹,出於想像之间,故云耳。” 唐 白居易 《新丰折臂翁》诗:“闻道 云南 有 瀘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2). 晋 刘臻 妻 陈氏 曾于正月初一献《椒花颂》,后常用为春节之典。 北周 庾信 《正旦蒙赵王赉酒》诗:“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诗之一:“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椒花媚远天。” 仇兆鳌 注:“春将至,故椒花欲颂。” 明 何景明 《除夕和以道怀弟之作》:“情知思棣萼,愁与对椒花。酒罢看参远,鐙寒望斗斜。”参见“ 椒花颂 ”。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柍桭
半檐。柍,通“ 央 ”。《汉书·扬雄传上》:“列宿乃施於上荣兮,日月纔经於柍桭。”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柍,中央也;桭,屋梠也。’柍,音央。桭,音辰。”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柍当作央……桭与宸同,《説文》:‘屋宇也,’即今人所谓屋檐。央桭,谓半檐也。” 晋 左思 《魏都赋》:“旅楹闲列,暉鉴柍桭。”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玉管
亦作“ 玉琯 ”。1.玉制的古乐器。用以定律。《汉书·律历志上》“竹曰管”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礼乐器记》:‘管,漆竹,长一尺,六孔。’……古以玉作,不但竹也。”《旧唐书·音乐志三》:“律周玉琯,星迴金度。”
(2).泛指管乐器。 北周 庾信 《赋得鸾台》诗:“九成吹玉琯,百尺上瑶臺。” 宋 辛弃疾 《菩萨蛮·和夏中玉》词:“临风横玉管,声散江天满。” 明 朱有燉 《风月牡丹仙》第一折:“是谁将玉管吹,我这里潜身在花下听。”
(3).毛笔的美称。 隋 薛道衡 《咏苔纸》:“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殷勤玉管传深意,顒望着霜红暗题。”《群音类选·点绛唇·相思》曲:“挑银灯,拂锦牋,摘玉管,磨穿砚,写了俏姻缘。” 清 蒋春霖 《鹧鸪天》词:“临玉管,试琼甌,醒时题恨醉时休。”
(4).竹的美称。 唐 韩琮 《风》诗:“凉飞玉管来 秦 甸,暗褭花枝入 楚 宫。”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叶翦兰罗碎,茎抽玉琯端。”
(5).山岩名。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始知 书字巖 之即为 玉琯 ,而此为 九疑山 之中也。”
[元旦乾清宫宴诸王即席得句]次第
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次第花开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