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_司马光 | 宋代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作者:司马光 朝代:宋代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原文

八水三种路眇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目{左目右蚩}懒拭如松液,领发频抓似栗房。
林壑不嫌无用物,形骸难入少年场。
缘苔蹑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诗词问答

问: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的作者是谁?答:司马光
问: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司马光的名句有哪些?答: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参考注释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

(1).八川。《初学记》卷六引 晋 戴祚 《西征记》:“关内八水,一 涇 ,二 渭 ,三 灞 ,四 滻 ,五 涝 ,六 潏 ,七 灃 ,八 滈 。” 唐 骆宾王 《帝京篇》诗:“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亦用来借指 关中 地区。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盗据 三秦 地,兵缠八水乡。”

(2).即八功德水。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八水润焦芽,三明启羣目。”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三种

(1).指黍、稷、稻。《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北曰 幽州 ,其畜宜四扰,其穀宜三种。” 郑玄 注:“三种,黍、稷、稻。”

(2).三类。《礼记·丧大记》:“熬,君四种八筐,大夫三种六筐,士二种四筐,加鱼腊焉。”《宋史·职官志三》:“凡内外军校封赠綾纸三种,分四等:大綾纸二等,中綾纸一等,小綾纸一等。”

宋 名将 种世衡 之子, 种古 、 种谔 、 种诊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种世衡传》:“子 古 、 諤 、 诊 ,皆有将材。 关中 号曰‘三 种 ’。”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眇茫

亦作“ 眇芒 ”。渺茫。遥远而模糊不清之貌。 汉 王充 《论衡·知实》:“故夫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眇茫恍惚无形之实。”《魏书·术艺传·张渊》:“尔乃凝神远瞩,矖目八荒,察之无象,视之眇茫。”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三:“死者长眇芒,生者困乖隔。”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於小人,虽宪典火烈, * 奸盗,犹不絶踵,而况地狱之眇茫乎?”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翠微

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毛 * 《答友人》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深处

(1)

(2) 很深的地方

白云深处有人家

海洋深处的宝藏

(3) 内部

心灵深处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白云乡

《庄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乡。”后因以“白云乡”为仙乡。旧题 汉 伶玄 《飞燕外传》:“吾老是乡矣,不能效 武皇帝 ( 汉武帝 )求白云乡也。”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何由首西路,目断白云乡。” 宋 苏轼 《潮州韩文公庙碑》诗:“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 宋 陈师道 《再和寇十一》之二:“名字不归青史笔,形容终老白云乡。”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松液

(1).即松脂。 唐 韦应物 《咏琥珀》:“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松液化茯苓,又因为琥珀。”参见“ 松脂 ”。

(2).指松烟墨汁。 元 宋无 《端石砚》诗:“要与 陶泓 作佳传,老磨松液写《黄庭》。”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栗房

栗子的外壳。 明 刘基 《次韵和刘宗保秋怀》之一:“墙角虫号瓜蔓索,树头禽吓栗房开。”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林壑

树林和山谷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无用

(1) 不适用的

无用而傲慢自大的文职人员

(2) 没有价值或意义的;没有用处或效果的

在字母表中无用的字母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形骸

形体(多指人的)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少年场

年轻人聚会的场所。《汉书·酷吏传·尹赏》:“ 长安 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 北周 庾信 《结客少年场行》:“结客少年场,春风满路香。” 唐 白居易 《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鬱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道路艰难阻且长,探丸击剑少年场。”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多少

(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屐齿

(1).屐底的齿。《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独孤及 《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 蒲褐山房 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2).指足迹;游踪。 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3).指履声,脚步声。 明 王世贞 《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 ,一坐倾靡再张饮。”

,

  • 【赠吴太博二首】_宋祁 | 宋代
  • 【赠吴太博二首】_宋祁 | 宋代 >> 【赠吴太博二首】_宋祁 | 宋代...

  • 【赋洪景伯分绣阁】_曹勋 | 宋代
  • 【赋洪景伯分绣阁】_曹勋 | 宋代 >> 【赋洪景伯分绣阁】_曹勋 | 宋代...

  • 【绿萍】_吕徽之 | 宋代
  • 【绿萍】_吕徽之 | 宋代 >> 【绿萍】_吕徽之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