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作者:宋太宗 朝代:宋代
[缘识]缘识原文
天门地户秘机深,谁测玄微妙理心。
唯有丹田身外境,清虚恬澹影森森。
[缘识]诗词问答
问:缘识的作者是谁?答:宋太宗
问:缘识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太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太宗
[缘识]宋太宗缘识 书法图
缘识书法作品
[缘识]参考注释
[缘识]门地
犹门第。《晋书·王述传》:“﹝ 王述 ﹞年三十,尚未知名,人或谓之痴,司徒 王导 以门地辟为中兵属。” 前蜀 韦庄 《寄薛先辈》诗:“不説文章与门地,自然毛骨是公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妾固知娘子未字。以才色门地,何患无贵介壻;然紈袴儿敖不足数。”
[缘识]机深
心计深密。 明 方孝孺 《息耕亭记》:“屏束学术,宣敷条教,物薄人浇,机深穽巧,宽则致侮,严则取誚。”《明史·赵锦传》:“今 言 诛,而 嵩 得播恶者, 言 刚暴而疏浅,恶易见, 嵩 柔佞而机深,恶难知也。”
[缘识]微妙
(1) 深奥玄妙
微妙的处境
(2) 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弄清楚的;只有细心体会才能觉察的
其中涉及很微妙的法律问题
(3) 必须细心掌握,否则随时都可能出差错的
微妙的乐趣
[缘识]理心
犹言修心养性。《庄子·则阳》:“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酒足以合欢而不湛,乐足以理心而不淫。” 唐 白居易 《卧听法曲霓裳》诗:“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
[缘识]丹田
重要穴位;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
[缘识]外境
(1).国境以外的地区。《三国志·魏志·王朗传》:“ 孝武 之所以能奋其军势,拓其外境,诚因祖考畜积素足,故能遂成大功。”《隋书·源雄传》:“嘉谋絶外境之虞,挺剑息韦韛之望。沙漠以北,俱荷伟恩; 吕 梁 之间,罔不怀惠。”
(2).指外界事物。《史记·乐书》“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唐 张守节 正义:“物者,外境也。外有善恶来触於心,则应触而动,故云物使之然也。”
[缘识]清虚
(1).清净虚无。《文子·自然》:“ 老子 曰:‘清虚者天之明也,无为者治之常也。’” 三国 魏 阮籍 《首阳山赋》:“且清虚以守神兮,岂慷慨而言之。”《南史·王固传》:“﹝ 王固 ﹞清虚寡欲,居丧以孝闻。”
(2).清洁虚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若疏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可以养神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次夜,果出刀圭药啖生。顷刻,洞下三两行,觉臟腑清虚,精神顿爽。”
(3).太空;天空。 晋 葛洪 《抱朴子·勗学》:“令抱翼之凤,奋翮於清虚;项领之骏,聘迹於千里。” 唐 杜甫 《听杨氏歌》诗:“满堂惨不乐,响下清虚里。” 清 李渔 《蜃中楼·授诀》:“若使清虚无障碍,天孙不合阻银河。” 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离骚》:“让超迈的精神在清虚中驰骋。”
(4).指月宫。 五代 谭用之 《江边秋夕》诗:“七色花虯一声鹤,几时乘兴上清虚。”
(5).指风露。 唐 孟郊 《北郭贫居》诗:“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
[缘识]恬澹
亦作“ 恬憺 ”。同“ 恬淡 ”。清静淡泊。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恬澹无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恬憺无欲,志不在於仕;苟欲全身养性为贤乎?是则 老聃 之徒也。”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 魏文帝 称 干 怀文抱质,恬澹寡欲。” 清 冯桂芬 《常熟叔岩曾君墓表》:“君素恬澹,春官屡荐不中第,遂絶意进取。”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吾尝读 赫尔图门 之宗教哲学矣,其説曰,有恶根在必有善根,若恬憺无为者,其善根亦必断絶。”
[缘识]森森
(1) 形容繁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 杜甫《蜀相》
(2) 形容阴沉可怕
看了这水泡子四边黑压压的老树,不禁有一种鬼域森森之感。——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3) 形容寒冷
冷森森
宋代,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