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如意】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咏如意]咏如意原文
屡有如意咏,兹复思其义。
意盖近乎情,同为性之次。
性固无不善,情乃善恶厕。
习远使之然,可轻言如意。
如善得佳朋,如恶非美事。
告欲如意者,致知圣经备。
[咏如意]诗词问答
问:咏如意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咏如意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咏如意]注释
1. 押寘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十一
[咏如意]参考注释
[咏如意]如意
(1) 符合心意
万事如意
称心如意
(2) 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骨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供指划用或玩赏
我这里已经办的差不多了,只差一个如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咏如意]近乎
(1) 关系亲密
套近乎
(2) 接近于
他的行为近乎叛逆
[咏如意]为性
指本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 牛 为性躁,好言语。” 唐 张鷟 《游仙窟》:“为性贪多,欲两华俱採。”
[咏如意]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咏如意]善恶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咏如意]远使
(1).远出的使者。《韩非子·八经》:“一用以务近习,重言以惧远使。” 明 冯梦龙 《风流梦·梅庵幽遘》:“莫不是远使 张騫 犯了你星汉槎,莫不是下走 梁清 天曹降罚。”
(2).指出使远邦。《后汉书·来歙传》:“ 君叔 虽单车远使,而陛下之外兄也。”
[咏如意]轻言
(1).说话轻率、不慎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脩边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於是 桓谭 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誚。”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再让宰相表》:“总领众职,镇抚四夷,下遂万物之宜,上序三光之统,凡将图任,岂易轻言。”
(2).轻易谈论。《三国演义》第四三回:“ 肃 曰:‘破 曹 之策, 孔明 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这话未确,且莫轻言。”
[咏如意]美事
好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刘道真 尝为徒, 扶风 王骏 以五百疋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美事。”《隋书·儒林传·刘炫》:“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於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赴任是美事,但足下青年无偶,岂可独去?”
[咏如意]意者
(1).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桑穀者,野草也,而生於朝,意者国亡乎?”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独念乞墦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咏如意]致知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明 王守仁 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 致良知 ”。
[咏如意]圣经
(1) 由《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组成的基督教的经典
他们设立了残酷的宗教法庭,专门对付那些发表与《圣经》教义相违背的主张的人。——《火刑》
(2) 指儒家的经书
圣经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西游记》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