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_乾隆 | 清代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原文

曾闻峰有鹫,不数溪称霅。

洗钵走白龙,之而振髯鬣。

复如延津剑,騞然出其匣。

底须忆匡庐,爱兹小九叠。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诗词问答

问:《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四

2. 飞崖悬水冬夏不涸康王谷香垆峰岂以大小殊观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参考注释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不数

数不清;无数。 汉 王符 《潜夫论·思贤》:“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汪继培 笺:“秽,当作灭。”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宋 曾巩 《<王平甫文集>序》:“各於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於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扬州 番役把 吕祥 的衣服剥脱乾浄,餛飩捆起,一根绳拴在树的半中腰里,铁棍皮鞭,诸刑咸备……打了个不数。”

不亚于。 明 汪道昆 《高唐梦》:“想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无双,不数 庄生 陈説。”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画船纪艳》:“噫嘻! 钱塘江 上画船风景,诚不数 珠海 灯痕、 秦淮 月色也。”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白龙

(1).传说中白色的龙。《墨子·贵义》:“帝以甲乙杀青龙於东方,以丙丁杀赤龙於南方,以庚辛杀白龙於西方,以壬癸杀黑龙於北方。” 唐 孙处士 《送青城丈人酒》诗:“深羡 青城 好洞天,白龙一觉已千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祥瑞》:“三年,麟见 永泰 ,白龙见 卭江 。”《清史稿·灾异志一》:“ 乾隆 二年二月, 潮阳 白龙见。”

(2).形容奔腾直泻的溪流瀑布。 唐 孟郊 《寒溪》诗:“一曲一直水,白龙何鳞鳞。” 宋 朱熹 《次观瀑布韵》:“快泻苍崖一道泉,白龙飞下鬱蓝天。”

(3).神话中的河神。

(4).传说 伏羲 时的刑官名。《唐律疏议·名例序》:“昔白龙白云,则 伏牺 轩辕 之代。”

(5).即 白龙堆 。 唐 崔湜 《大漠行》:“近见行人畏 白龙 ,遥闻公主愁黄鹤。” 唐 东方虬 《昭君怨》诗之二:“揜泪辞丹凤,衔悲向 白龙 。”参见“ 白龙堆 ”。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之而

须毛。《周礼·考工记·梓人》:“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戴震 补注:“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鬚鬣属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下》:“而,颊毛也;之,犹与也。作其鳞之而,谓起其鳞与颊毛也……然则之为语词,非实义所在矣。”与 戴 说不同。后人诗文中多用以形容须毛状的东西或指雕刻的鸟、兽、龙等的须毛耆鬣。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荆公押而字》:“ 荆公 乃又作‘而’字二诗:‘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盖用《周礼·考工记》。” 清 王士禛 《龙门阁》诗:“出爪作之而,神奇始何代。”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之而为禽,鄂不为华,凿坚彫疏,旌旄委蛇。”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髯鬣

胡须。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僖敏公 鎰 ﹞以其美髯鬣,呼为鬍子爷爷。”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戒坛》:“龙之爪则深,目则出,鳞则张,髯鬣则作。”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延津剑

亦称“ 延津宝剑 ”。指 龙泉 、 太阿 两剑。 明 陈所闻 《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让 延津 剑,弃掷休如緑綺絃。”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 延津 宝剑看重会, 合浦 明珠喜再逢。”参见“ 延平津 ”。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騞然

(1).以刀裂物声。《庄子·养生主》:“庖丁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春秋楼》:“比将军至,而文已成矣。见将军来,大呼曰:‘奏刀騞然,幸不辱命。’”

(2).疾速;突然。《列子·汤问》:“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雷》:“气復如半牀,已至如盘,騞然坠地,变成熨斗、 * 、小折脚鐺焉。” 明 张居正 《月夜登城》诗:“酒酣对客发幽兴,清啸騞然满 沧州 。”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底须

何须;何必。 元 许有壬 《摸鱼子·和明初韵》词:“倾緑醑,底须按乐天池上《霓裳》谱!”《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 清 孙致弥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诗:“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

[桃花寺八景以题为韵·其二·小九叠]匡庐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

  • 【题唐寅品茶图】_乾隆 | 清代
  • 【题唐寅品茶图】_乾隆 | 清代 >> 【题唐寅品茶图】_乾隆 | 清代...

  • 【登金山二首·其二】_王士祯 | 清代
  • 【登金山二首·其二】_王士祯 | 清代 >> 【登金山二首·其二】_王士祯 | 清代...

  • 【小许庵】_乾隆 | 清代
  • 【小许庵】_乾隆 | 清代 >> 【小许庵】_乾隆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