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作者:牛焘 朝代:清代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原文
山村一带竹檀栾,风雨萧疏入夏寒。
蒲幅潇湘移不得,隔林遥借绿阴看。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诗词问答
问: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的作者是谁?答:牛焘
问: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牛焘的名句有哪些?答:牛焘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参考注释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山村
山区中的自然村落
沿着山村小道,我找到了大队部,可是不见一个人。——《太行青松》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一带
泛指某处和与它相连的地方
北京一带
税厂一带。——《广东军务记》
桥边一带。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檀栾
(1).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唐 王叡 《竹》诗:“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欒。”
(2).借指竹。 宋 梅尧臣 《和刁太傅新墅十题·移竹》:“远爱檀欒碧逕开,荷鉏乘雨破秋苔。”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萧疏
(1) 凄凉的,孤寂的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封神演义》
(2) 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叶转萧疏。——杜甫《除架》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潇湘
(1).指 湘江 。因 湘江 水清深故名。《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 江 渊, 澧 沅 之风,交 瀟湘 之渊。”《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洞庭 张乐池, 瀟湘 帝子游。” 李善 注引 王逸 曰:“ 娥皇 女英 随 舜 不返,死於 湘水 。” 唐 李白 《远别离》诗:“古有 皇 英 之二女,乃在 洞庭 之南, 瀟湘 之浦。” 王琦 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 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 分付夔龙去,万顷 瀟湘 属 湛然 。” 明 徐祯卿 《古意》诗:“帝子葬何处, 瀟湘 云正深。”
(2). 湘江 与 潇水 的并称。多借指今 湖南 地区。 唐 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 瀟湘 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 楚 楼千里,遗爱满 瀟 湘 。” 明 何景明 《雁》诗:“长风度关塞,九月下 瀟 湘 。”
[消夏杂咏六首·其四·看竹]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消夏杂咏六首,清代,牛焘,看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