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蟆】作者:李覯 朝代:宋代
[蝦蟆]蝦蟆原文
蝦蟆尔奚为,閤閤搅入耳。
在官不为官,在私无私事。
徒将一寸口,日夜相鸣吠。
岂能劖语言,且欲譟梦寐。
何者孔稚珪,爱之如鼓吹。
谁论正与淫,各自有知已。
[蝦蟆]诗词问答
问:蝦蟆的作者是谁?答:李覯
问:蝦蟆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覯
[蝦蟆]参考注释
[蝦蟆]閤閤
象声词。蛙鸣声。 唐 韩愈 《杂诗》之四:“蛙黽鸣无谓,閤閤祇乱人。” 宋 陆游 《宿能仁寺》诗:“遥怜萍青青,厌听鼃閤閤。” 金 赵秉文 《寓望》诗:“蒲根閤閤乱蛙鸣,点水杨花半白青。”
[蝦蟆]入耳
悦耳;中听
不堪入耳
[蝦蟆]在官
(1).在职为官;任职于官署。《书·皋陶谟》:“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管子·明法》:“行货财而得爵禄,则污辱之人在官;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 * 倍公法而趋有势。” 宋 苏辙 《为兄轼下狱上书》:“臣窃念 軾 居家在官,无大过恶。”《荡寇志》第七七回:“该犯情急,胆敢拒捕,杀伤在官人役,携其女 陈丽卿 弃家远遁。”
(2).谓在官府有名籍。《醒世姻缘传》第十三回:“遂将 计氏 不在官父 计都 、在官兄 计奇策 诱至家内,诬执 计氏 与僧道通姦。”《十二楼·闻过楼》第二回:“我是在官人犯,要进去听审,没有工夫讲话。”
[蝦蟆]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蝦蟆]私事
(1) 私人的事情
私事总不能摆在公事前边
(2) 隐私的事
我没有见不得人的私事
[蝦蟆]寸口
中医切脉部位名。两手掌后一寸桡动脉处。凡肝、心、脾、肺、肾之脉皆会于此。也叫“气口”或“脉口”。《难经·一难》:“寸口者,脉之大会。” 晋 王叔和 《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名曰寸口。” 雨林 《中医的脉象》:“中医看病时,都要叫病人把手放在脉枕上,用三个指头在两手前臂的桡动脉上切脉,这个部位叫‘寸口’。”
[蝦蟆]日夜
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日夜望将军至。——《史记·项羽本纪》
[蝦蟆]鸣吠
(1).(鸡犬等)鸣叫。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荒路曖交通,鸡犬互鸣吠。”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雷谴逆妇》:“一日,白昼中,忽轰雷一声,觉电光红紫眩目。三妇人皆人首,而身则一牛一犬一豕,踞地鸣吠。”
(2).比喻骚动、叛乱。《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后大军所以临 江 而不济者,以 韩约 、 马超 逋逸迸脱,走还 凉州 ,復欲鸣吠。” 李周翰 注:“鸣吠,犹叛乱也。”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 云南 在 贵州 西九驛,仅一线路通行旅耳,自 云南 而北,以向中州,必假道於 贵 ,万一有鸣吠之梗,则悬隔不得通。”
(3).谓献媚讨好。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杨名编修》:“盖 汪 为 永嘉 鸣吠不待言,而当时议礼诸公,自 桂 霍 之外,如 方西樵 、 席元山 、 * 斋 、 熊兆原 诸公,皆表表自树,无肯扫舍人门者。自是 永嘉 势亦渐孤。”
(4).谓鸡鸣狗吠之薄技。《隋书·文学传·潘徽》:“所以人加脂粉,物竞琢磨,俱报稻粱,各施鸣吠。” 唐 柳宗元 《上江陵严司空献所著文启》:“鸣吠之能,犹希效用。” 明 冯梦龙 《<智囊补>续序》:“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参阅《史记·孟尝君列传》。
[蝦蟆]岂能
怎能;哪能
我岂能反对?
[蝦蟆]语言
用以表达情意的声音。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跟思想有密切关系,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蝦蟆]梦寐
睡梦;梦中
壮士临阵,不死带伤,理之自然也。何故以梦寐之事疑心乎?——《三国演义》
[蝦蟆]何者
(1).为什么。用于设问。《公羊传·桓公二年》:“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 楚王 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何休 注:“何者,将设事类之辞。”《史记·儒林列传》:“ 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新唐书·突厥传上》:“ 班固 谓‘其来慕义,则接之以礼让。’何者?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
(2).哪一个。用于疑问。《后汉书·鲜卑传》:“夫万民之飢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唐 顾况 《送行歌》:“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 宋 曹豳 《西河》词:“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3).哪一个。用于陈述。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人之於事也,能辨识其何者为主,何者为客,而不失其权度,则亦庶几乎寡悔矣夫。”
[蝦蟆]之如
前往。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其移东西,若徙四维,相之如者皆吉。” 刘盼遂 集解:“之如二字皆训往,二字连用,疑亦当时术家之语。”
[蝦蟆]鼓吹
(1) 宣扬,使众人知道
鼓吹六经
(2) 吹嘘
鼓吹种族优劣论
[蝦蟆]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们各自的家
各自解决食宿问题
各自弃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蝦蟆]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宋代,李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