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作者:李嘉祐 朝代:唐代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原文
圣主临前殿,殷忧遣使臣。
气迎天诏喜,恩发土膏春。
草色催归棹,莺声为送人。
龙沙多道里,流水自相亲。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诗词问答
问:《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的作者是谁?答:李嘉祐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嘉祐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嘉祐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 书法图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206_62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参考注释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圣主
(1).对当代皇帝的尊称。《东观汉记·鲍永传》:“今圣主即位,天下已定,不降何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似浮云殢 吴 越 ,君逢圣主游丹闕,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 峨眉 月。”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目下有某处将军缺,倘不吝重金,僕嘱内兄游扬圣主之前,此任可致。”
(2).泛称英明的天子。《战国策·秦策三》:“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於成败之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諫諍则见听。”《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臣闻附下罔上,圣主之所宜诛;心狠貌恭,明时之所必罚。” 清 曾国藩 《何君殉难碑记》:“飢寒逼身,难顾廉耻;圣主不能安其民,慈母不能抚其子。”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前殿
正殿。《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作朝宫 渭 南 上林苑 中。先作前殿 阿房 。”《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 和氏 灵瓏。” 李善 注:“前殿,正殿也。诸宫皆有之。《汉书》曰:‘ 未央宫 立前殿。’”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之四:“拂曙朝前殿,玉墀多珮声。” 赵殿成 笺注:“ 汉 时 长乐 、 未央 、 建章 、 甘泉 诸宫皆有前殿,即正殿也。《玉海》:‘ 周 曰路寝, 汉 曰前殿。’”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殷忧
深深的忧虑
殷忧必竭诚。——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使臣
(1) 旧指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
(2) 宋朝专管缉捕的武官
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水浒传》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天诏
皇帝的诏命。 唐 韦应物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诗:“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詔报蕃臣。” 唐 李嘉祐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诗:“气迎天詔喜,恩发土膏春。”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土膏
(1).土中所含的适合植物生长的养分。《国语·周语上》:“阳气俱蒸,土膏其动。” 唐 皇甫冉 《杂言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土膏脉动知春早,隈隩阴深长苔草。” 元 胡南 《春日田园杂兴》诗:“水活土膏动,风微花气深。” 清 沉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
(2).肥沃的土地。《汉书·东方朔传》:“故 酆 镐 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南朝 梁武帝 《藉田》诗:“千亩土膏紫,万顷陂色縹。”
(3).鸦片。《清史稿·德宗纪二》:“命 柯逢时 管理八省土膏统捐事宜。” 郭孝成 《湖南光复纪事》:“其餘如钱粮照常徵解,土膏照捐照常开办。”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归棹
亦作“ 归櫂 ”。指归舟。 唐 王勃 《临江》诗之二:“去驂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唐 徐彦伯 《采莲曲》:“春歌弄明月,归櫂落花前。” 明 陈海樵 《锦缠道·惜别》曲:“留宴罢,催归棹。”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莺声
(1).黄莺的啼鸣声。 唐 白居易 《春江》诗:“鶯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勾留坐水边。” 元 王逢 《题张后山西堂》诗:“柳行接陇鶯声迥,椶影涵波鹤思閒。”
(2).多比喻女子宛转悦耳的语声。《水浒传》第一百回:“ 琼英 在城下鶯声娇囀,叫道:‘我乃郡主,保护大王到此,快开城门。’”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白素秋》:“耳畔鶯声嚦嚦,口脂之馥直透鼻观。”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送人
方言。犹送亲。 柳青 《喜事》:“今早起,新媳妇要送人堂客把媒人叫到新房里。”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龙沙
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定远慷慨,专功西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后汉书·班超传赞》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道里
路程,里程
度道里(路上行程)会遇之礼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流水
(1) 流动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销售额
流水收入
(3) 立即;赶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说
[送袁员外宣慰劝农毕赴洪州使院]自相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唐代,李嘉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