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镜】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千里镜]千里镜原文
何来千里镜,奇制藉颇黎。
适用宜山半,成模自海西。
□教清浊判,忽幻近遥齐。
察察吾方戒,箴规触目题。
[千里镜]诗词问答
问:千里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千里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千里镜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千里镜]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齐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八
[千里镜]参考注释
[千里镜]千里镜
(1).旧称望远镜。 郑观应 《盛世危言·火器》:“不论大砲小砲,俱可使之百发百中,其法在砲首加一千里镜,便能视远为近。” 沉从文 《灯》:“热水瓶象千里镜那么佩到身边。”
(2).闪电的别称。 宋 陶穀 《清异录·天文》:“惊世先生,雷之声也;千里镜,电之形也。”
[千里镜]颇黎
(1).指状如水晶的宝石。《太平御览》卷八○八引 汉 东方朔 《十洲记》:“ 崑崙山 上有红碧颇黎宫,名七宝堂是也。” 唐 李商隐 《饮席戏赠同舍》诗:“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玻璃》:“本作‘颇黎’。 颇黎 ,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清 二石生 《三洲春语》卷下:“五联九联,缀以珊瑚、靺鞨、颇黎、木难、翡翠、孔翎、鲜花、异鸟、流苏、锦缎之属。”
(2).亦作“ 颇瓈 ”。玻璃。 陈三立 《黄小鲁观察游西湖归过访携虎跑泉相饷赋此报谢》诗:“ 涌金门 外颇黎盆,手摇大扇落晴昊。” 黄澜 《闻锺六自香港之星洲却寄》诗:“半黄残照成霞綺,一碧晴天醮颇瓈。”
[千里镜]适用
符合客观条件的要求,适合应用
这个新的种植法对我们这个地区很适用
[千里镜]山半
山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三》:“呼山下人令上山半,与语溪中。” 唐 杜荀鹤 《登山寺》诗:“山半一山寺,野人秋日登。” 何其芳 《忆昔》诗:“试登山半望田垄,麦色青青早吐芽。”
[千里镜]海西
(1).古 大秦国 ,即 罗马帝国 。《史记·大宛列传》“北有 奄蔡 黎轩 ”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魏略》云:‘ 大秦 在 安息 、 条支 西大海之西,故俗谓之 海西 。从 安息 界乘船直载 海西 ,遇风利时三月到,风迟或一、二岁。’”《后汉书·南蛮传》:“ 永寧 元年, 掸 国王 雍由调 復遣使者诣闕朝贺……自言我 海西 人。 海西 即 大秦 也。”
(2).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 唐 张说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之二:“圣皇至德与天齐,天马来仪自海西。” 清 魏源 《江南吟》之八:“ * , * ,产海西,来海东。”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海西之乐,近又东来。”
[千里镜]清浊
(1).清水与浊水。《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 唐 高适 《赠别王七十管记》诗:“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蓬卷无根株,涡洄乱清浊。”
(2).喻人事的优劣、善恶、高下等。《史记·吴太伯世家》:“ 延陵季子 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宋云行纪》:“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 宋 苏轼 《钱君倚哀词》:“吾将观子之进退以自卜兮,相行止以效清浊。”
(3).音乐的清音与浊音。《国语·周语下》:“耳之察和也在清浊之间。”《礼记·乐记》:“倡和清浊,迭相为经。”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震风过物,清浊效响。”
(4).语音的清声与浊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 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 法言 为 吴 人,而为 吴 音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清气与浊气。引申以喻天地阴阳二气。《文选·左思<魏都赋>》:“夫泰极剖判,造化权舆,体兼昼夜,理包清浊。” 李善 注:“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北周 庾信 《燕射歌辞·周五声调曲·宫调曲之一》:“气离清浊割,元开天地分。”
[千里镜]察察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千里镜]箴规
劝戒规谏。 汉 王符 《潜夫论·明闇》:“过在於不纳卿士之箴规,不受民氓之謡言。”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图象古昔,以当箴规。” 晋 陶潜 《咏三良》:“箴规嚮已从,计议初无亏。”《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宝釵 初时不知何故,也用话箴规。” 鲁迅 《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上)》:“如果嘲笑 欧 化式白话的人,除嘲笑之外,再去试一试绍介外国的精密的论著,又不随意改变,删削,我想,他一定还能给我们更好的箴规。”
[千里镜]触目
(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为触目的特点是没有树
(2) 目光接触到
触目惊心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