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仙茅道士】作者:裘万顷 朝代:宋代
[赠仙茅道士]赠仙茅道士原文
茅斋高卧日将午,自起钩帘试香缕。
门前剥啄谁叩门,杖履萧然颜貌古。
亟呼儿童延入座,饷以清风涤袢暑。
论医说相俱第一,触热远来寻我语。
嗟哉人生浪辛苦,到头事事皆尘土。
万钱鼎食吾无取,君有仙茅幸分与。
[赠仙茅道士]诗词问答
问:赠仙茅道士的作者是谁?答:裘万顷
问:赠仙茅道士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裘万顷的名句有哪些?答:裘万顷
[赠仙茅道士]参考注释
[赠仙茅道士]茅斋
亦作“茆斋”。茅盖的屋舍。斋,多指书房、学舍。《南齐书·刘善明传》:“﹝ 善明 ﹞质素不好声色,所居茅斋斧木而已,牀榻几案不加剗削。” 唐 孟浩然 《西山寻辛谔》诗:“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遥知置向茆斋里,夜夜虹光贯紫虚。” 清 唐孙华 《抱灌轩杂兴》诗之一:“野岸青芜合,茅斋白日长。”
[赠仙茅道士]高卧
(1) 高枕而卧
解衣铺被,准备高卧
(2) 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世说新语·排调》
[赠仙茅道士]帘试
宋 代吏部补选缺官,凡中选者除同进士出身及恩科人员外,皆须赴吏部长贰厅前之考试,以防代笔之弊,谓之“帘试”。 宋 洪迈 《容斋四笔·科举之弊不可革》:“吏部长贰帘试之制,非不善也,而文具儿戏,抑又甚焉。”参阅《两朝纲目备要·绍熙二年》。
[赠仙茅道士]香缕
袅袅升腾的香烟。 宋 陆游 《遣兴》诗:“汤嫩雪涛翻茗椀,火温香缕上衣篝。”
[赠仙茅道士]剥啄
亦作“剥琢”。1.象声词。敲门或下棋声。 宋 苏轼 《次韵赵令铄惠酒》:“门前听剥啄,烹鱼得尺素。” 清 钱谦益 《观棋绝句》之六:“疎帘清簟 楚 江秋,剥啄丛残局未收。” 清 阮升基 《修宜兴县旧志》:“是日宿戚 袁氏 家,闻剥琢声,出视无所见。”
(2).可重迭使用。 唐 韩愈 《剥啄行》:“剥剥啄啄,有客至门。”
亦作“剥琢”。1.叩击,敲打。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啄,亦从乌帽自欹斜。”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汪越》:“向山西行七八里,果见丛树中,有茅屋数椽,门悬韦箔,绕以笆篱。方将剥啄,而老人已扶笻出。”
(2).谓用喙刮啄。 郭沫若 《山中杂记·菩提树下》:“鸡雏啾啾地在她脚下争食,互相挤拥,互相践踏,互相剥啄着。”
[赠仙茅道士]叩门
敲门。《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夫一旦有急叩门,不以亲为解,不以存亡为辞,天下所望者,独 季心 、 剧孟 耳。” 晋 陶潜 《乞食》诗:“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红楼梦》第二六回:“再往 * 来,门已关了, 黛玉 即便叩门。” 茅盾 《虚惊》:“一丛巨大的黑影渐渐移近了,光景就是曾去叩门而且进去过的那所大房子。”
[赠仙茅道士]杖履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唐 李商隐 《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 清 钱谦益 《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宋 苏轼 《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 明 张煌言 《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 清 姚鼐 《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
(3).谓拄杖漫步。 唐 朱庆馀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 清 曹寅 《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赠仙茅道士]萧然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赠仙茅道士]颜貌
亦作“顏皃”。容仪,面貌。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威仪如龙虎,盘旋成规矩,然心蔽神否,才无所堪。”《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落游子颜” 唐 吕向 注:“每及岁暮,常悽惨烦忧,恐 秋胡 颜皃日就销落。”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颜貌如生,端坐拱手,指爪甚长。” 萧三 《片三潜的手》诗:“但是你的声音和颜貌,一切都如在我眼前。”
[赠仙茅道士]儿童
年纪小于少年的幼孩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赠仙茅道士]延入
(1).引入;请进。《书·顾命》:“太保命 仲桓 、 南宫毛 ,俾爰 齐侯 吕伋 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 釗 於南门之外,延入翼室。” 蔡沉 集传:“延,引也。”《战国策·秦策三》:“ 应侯 曰:‘善。’乃延入为坐上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使者谨依其言,果有二人出外,取书并延入水府。”《四游记·东华传道锺离》:“老翁延入庄中,饮以 * 之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鬼粥砚》:“但所居湫隘,不敢延入。”
(2).推迟到。 宋 王溥 《唐会要·讲武》:“ 圣歷 二年十月,欲以季冬讲武,有司稽缓,延入孟春。”
[赠仙茅道士]清风
清凉的风
清风徐来
清风明月
[赠仙茅道士]袢暑
犹溽暑,炎暑。 宋 楼钥 《跋扬州伯父所藏魏元理画卷·莲荷》:“又有熟芡生菱鳧茈之属,一一如生,袢暑尤宜观之,所谓宛然坐我水仙府也。” 元 方回 《夏夜闻雨》诗:“可以逃袢暑,征徒盍少休。”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余往年读 刘元靖 《山栖志》,见其所载 紫巖 、 灵巖 胜概,分明如画。时正当袢暑,不觉凉颼生肘腋间。”
[赠仙茅道士]第一
(1)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赠仙茅道士]触热
(1).冒着炎热。 汉 崔駰 《博徒论》:“﹝博徒﹞乃谓曰:‘子触热耕耘,背上生盐。’” 唐 杜甫 《送高书记》诗:“借问今何官,触热向 武威 ?” 清 无名氏 《燕台口号》之十六:“往来触热人告许,一晌心凉恐未能。”
(2).比喻烦躁易怒。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一折:“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
[赠仙茅道士]嗟哉
叹词。 汉 马援 《武溪深行》:“滔滔 武溪 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敢临,嗟哉 五溪 兮多毒淫。”《后汉书·耿弇传论》:“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唐 韩愈 《嗟哉董生行》:“嗟哉 董生 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
[赠仙茅道士]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赠仙茅道士]辛苦
原指味道辛辣而苦,比喻艰难困苦
辛苦遭逢。——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赠仙茅道士]到头
(1) 到了尽头
顺着这条路走到头,就是他家
(2) ;结束
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赠仙茅道士]事事
(1) 做事
无所事事
(2) 各种事情;每件事
委员会将发现它事事都有人掣肘
[赠仙茅道士]尘土
细小的土灰
[赠仙茅道士]鼎食
列鼎而食,吃饭时排列很多鼎。形容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
钟鸣鼎食之家。——唐· 王勃《滕王阁序》
[赠仙茅道士]无取
(1).不取为己有。《孟子·离娄下》:“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东观汉记·张堪传》:“时 述 珍寳珠玉,委积无数, 堪 録簿上官,秋毫无取。”
(2).不足取。 晋 王谧 《重答桓太尉书》:“自谓拟心宗辙,其理难尚,非谓礼拜之事,便为无取也。” 唐 杜甫 《湘江宴饯裴二端公赴道州》诗:“盛名富事业,无取媿高贤。” 浦起龙 心解:“无取,谓一无足取。” 宋 秦观 《王俭论》:“大节丧矣,虽有一时之美,一日之长,足以夸污世而矫流俗,君子无取焉。”
[赠仙茅道士]仙茅
亦作“僊茅”。植物名。原生西域,粗细有筋,或如笔管,有节文理。 唐 开元 元年婆罗门僧进此药,因又名婆罗门参。分布于我国东南至西南部。根、茎可入药。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僊茅一名婆罗门参,出 南雄州 大庾岭 上。以路北 云封寺 后者为佳,切以竹刀,洗暴通白,其寺南及他处者,即心有黑晕,以此为别。” 宋 无名氏 《蝶恋花·寿江察判孺人》词:“九叶仙茅呈瑞巧,青青辉映萱庭草。” 宋 石麟 《水调歌头·寿致政叔》词:“九叶仙茅方茂,瑞气靄 中山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仙茅》。
[赠仙茅道士]分与
分给。 唐 陆龟蒙 《中酒赋》:“愁应 平子 分与,渴是 相如 传得。” 清 李渔 《连城璧》外编卷四:“写完,念了一遍,回去取出一个拜匣,开出来都是银子,分与众人,到临了各取一锭,付与 竺生 、 庆生 。”
宋代,裘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