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原文
山南山北富深幽,羽服方袍占上头。
吾道才余白鹿洞,寂寥几载有新修。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诗词问答
问: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赵蕃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 书法图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书法作品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参考注释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山南
古时泛指 太华 、 终南 两山以南之地。《史记·魏世家》:“所亡於 秦 者, 山 南、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十,名都数百。” 张守节 正义:“山, 华山 也。”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山北
古时泛指 终南 、 太华 二山以北之地。《战国策·魏策三》:“所亡乎 秦 者, 山 北、 河 外、 河 内大县数百,名都数十。” 吴师道 补正引《史记正义》:“山, 华山 也。”《旧唐书·窦建德传》:“请自 滏口 之道,乘 唐国 之虚,连营渐进,以取 山 北。”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深幽
深邃,幽深
曲径深幽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羽服
仙人或道士的衣服。《黄庭内景经·隐影》:“羽服一整八风驱,控驾三素乘晨霞。” 梁丘子 注:“上清宝文仙人有五色羽衣。” 南朝 梁 沉约 《郊居赋》:“飡嘉食而却老,振羽服於清都。”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宣和遗事》前集:“神霄宫殿五云间,羽服黄冠缀晓班。”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方袍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许浑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上头
旧指女子出嫁时将头发拢上去结成发髻。这种习俗称为上头,又叫及笄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吾道
我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 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书》:“闻 孙逸仙 亦倡是説,窃幸吾道不孤。”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白鹿洞
洞名。在 江西省 星子县 北 庐山 五老峰 下。 唐 贞元 中 李渤 与兄 涉 隐居读书于此,畜一白鹿,因名。 唐 王建 《题别遗爱草堂兼呈李十君》诗:“君家 白鹿洞 ,闻道亦生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白鹿洞 在 庐山 之阳,常聚生徒数百人。”
[从元衡借庐山记偶成三首]寂寥
(1) 空廓
寂寥无人。——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寂静;无人倍伴的,独自一人的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