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福训童行颂·其五】作者:释怀深 朝代:宋代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原文
也要学书也念经,出家心地要分明。
他年圆顶方袍日,事事临时总现成。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诗词问答
问:资福训童行颂·其五的作者是谁?答:释怀深
问: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怀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怀深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注释
1. 押庚韵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参考注释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学书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念经
宗教信徒朗读或背诵经文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出家
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心地
(1) 指人的存心、用心
心地善良
(2) 佛教语。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万法,如地能长万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养
愿问第一义,回向心地初。——杜甫《谒文公上方》
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朱子全书·学二》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镜花缘》
(3) 心情,心境
心地轻松
(4) 心胸、气量
总能够似宝玉这般人材心地?——《红楼梦》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分明
(1) 清楚(明白)状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简单明了地
这分明不对
(3) 清楚地划开界限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方袍
(1).僧人所穿的袈裟。因平摊为方形,故称。 唐 许浑 《泊蒜山津闻东林寺光仪上人物故》诗:“云斋曾宿借方袍,因説浮生大梦劳。”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僧 从诲 ﹞累年供奉,望方袍之赐,以耀法门。”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道人灵一》:“一食自甘,方袍便足;灵台澄皎,无事相干。”
(2).借指僧人。 唐 司空曙 《题凌云寺》诗:“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赞皇 李公 之镇 浙 右,以 南朝 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因帖下诸寺,令择一人,送至府中。”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事事
(1) 做事
无所事事
(2) 各种事情;每件事
委员会将发现它事事都有人掣肘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临时
非正式的;短期的、暂时的
临时总统
这本参考书临时借用一下
临时办法
[资福训童行颂·其五]现成
本来已有的,已准备好的;亦指已有或准备好的事物可出售或使用的
现成服装
宋代,资福训童行颂,释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