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沣上寄幼遐】_韦应物 | 唐代

【沣上寄幼遐】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沣上寄幼遐]沣上寄幼遐原文

寂寞北京到城阙,北京惆怅返柴北京荆。
端居无所为,念子远徂征。
夏昼人已息,我怀独未宁。
忽从东斋起,兀兀寻涧行。
罥挂丛榛密,披玩孤北京明。
旷然西南望,一极山水情。
周览同游处,逾恨阻音形。
壮图非旦夕,君子勤令名。
勿复久留燕,蹉跎在北京。

[沣上寄幼遐]诗词问答

问:沣上寄幼遐的作者是谁?答:韦应物
问:沣上寄幼遐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沣上寄幼遐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韦应物的名句有哪些?答:韦应物

全唐诗:卷187_48

[沣上寄幼遐]参考注释

[沣上寄幼遐]寂寞

(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沣上寄幼遐]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沣上寄幼遐]城阙

(1) 城门两旁的瞭望阁楼

(2) 宫殿

(3) 城市,特指京城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沣上寄幼遐]惆怅

伤感;愁闷;失意

羁旅而无友生,惘怅兮而私自怜。——《楚辞·九辩》

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三国演义》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沣上寄幼遐]端居

谓平常居处。 唐 孟浩然 《临洞庭赠张丞相》诗:“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明 雷士俊 《寄王筑夫》诗:“寂寞荒村静,端居念远朋。”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淄川小圣人》:“先生端居缄默;遇有问难,輒指画谈议,衮衮滔滔,竟晷不倦。”

[沣上寄幼遐]所为

所作,作为。《易·繫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二折:“ 宋江 倈!这是甚所为!甚道理?” 叶圣陶 《穷愁》:“案上金钱,亦无暇入於囊,徒瞪目警吏所为。”

(1).所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且夫政由 宁氏 ,忠臣所为慷慨。”参见“ 所以 ”。

(2).所谓。为,通“ 谓 ”。《墨子·公输》:“ 荆 有 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 汉 之鱼鳖黿鼉,为天下富; 宋 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战国策·宋卫策》作“所谓”。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不谓数十年来,所为长板桥者,徒与荒野蔓草为邻而已。”参见“ 所谓 ”。

[沣上寄幼遐]徂征

(1).前往征讨;出征。《书·大禹谟》:“惟时 有苗 弗率,汝徂征。” 宋 陆游 《睡起已亭午终日凉甚有赋》诗:“颇闻王旅徂征近, 敷水 条山 兴已狂。”《金史·完颜匡传》:“徂征 三秦 ,震惊来附。”《清史稿·礼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将仪三……徂征仪二。”

(2).谓远行。《文选·陆机<于承明作与士龙>诗》:“牵世婴时网,驾言远徂征。” 吕延济 注:“驾言,谓驾车马出游也。徂,往;征,行也。” 唐 李嘉祐 《送从侄端之东都》诗:“故关逢落叶,寒日逐徂征。” 宋 梅尧臣 《送周寺丞宰新郑》诗:“仲冬吉徂征,晓月在环玦。”

(3).奔流;流逝。 汉 应瑒 《灵河赋》:“汾澒涌而腾騖兮,恒亹亹而徂征。” 明 刘基 《感怀》诗之二八:“沉思空幽寂,岁月已徂征。”

[沣上寄幼遐]兀兀

(1) 不动的样子

他兀兀地看看我

(2) 勤奋刻苦的样子

(3) 昏沉的样子

[沣上寄幼遐]罥挂

缠绕悬挂。 唐 元稹 《松树》诗:“既无贞直干,復有罥挂虫。”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王知古》:“少焉,有羣狐突出,焦头烂额者,罝罗罥挂者,应弦饮羽者,凡获狐大小百餘头以归。”

[沣上寄幼遐]榛密

丛聚密集。 许杰 《惨雾》下:“他们走出了榛密的松林,踏过了青碧的草地与种有大豆的田边,再穿过了多荫的柳林,在那个沙岸游行。”

[沣上寄幼遐]披玩

亦作“ 披翫 ”。1.展览玩赏,观赏。《宋书·长沙王道怜传》:“﹝ 刘韞 ﹞在 湘州 、 雍州 ,使善画者图其出行卤簿羽仪,常自披玩。” 唐 柳宗元 《礼部贺嘉禾及芝草表》:“臣某等优游至化,披翫殊姿,庆抃之诚,倍百恒品。” 宋 柳永 《燕归梁》词:“织锦裁编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回吟。”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 茅守明 ﹞出公所绘院图及所以自叙者,请纪其事。予披玩再三,恍如即其地而见其人,忽焉自失。”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 玄奘 对 汉 、 梵 文都有很高的造就,翻译时由梵本口授汉译,意思独断,出语成章,文人笔录,便可披玩。”

(2).拨开观赏。 唐 韦应物 《沣上寄幼遐》诗:“罥罣丛榛密,披玩孤花明。”

[沣上寄幼遐]旷然

(1).豁达。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新唐书·柳浑传》:“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所贵烈士心,旷然自超卓。”

(2).形容豁然通晓。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恒》:“魂微惙惙,行纊听絶。旷然大通,復更生活。”《后汉书·申屠刚传》:“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朕亲自览读,反覆数周,心开目明,旷然发矇。”

(3).宽宏貌。《后汉书·度尚传》:“狱吏谓 盘 曰:‘天恩旷然而君不出,可乎?’”《新唐书·郭虔瓘传》:“昔 相如 能詘 廉颇 , 寇恂 不吝 贾復 ,宜各旷然,终承朕命。”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中》:“若陛下忘其亲讐,旷然受之,惟才是用,塞谗毁路,其谁敢不竭忠以闻上乎?”

(4).虚空貌。《云笈七籤》卷六十:“至此常须少食,务令腹中旷然虚浄。”

(5).开阔貌。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五:“朝入 譙郡 界,旷然消人忧。”《太平广记》卷一九七引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尝有一人,悮坠穴中……乃缘穴而行,可十许日,忽旷然见明。” 清 恽敬 《游通天岩记》:“过主巖,巖益盘盘然,南折而西,有岫出巖背,旷然也,曰:‘忘归巖’。”

[沣上寄幼遐]西南

(1) 西南方

其西南诸峰。——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向西向南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指我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

[沣上寄幼遐]山水

(1) 山上流下来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指山水画

泼墨山水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沣上寄幼遐]周览

(1).遍览;巡视。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每患 迁 固 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於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清 林则徐 《体察洋面堵截情形折》:“拟於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 虎门 澳门 等处,与水师提臣 关 ( 关天培 )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随时会同 邓 ( 邓廷楨 )等覈实办理。”

(2).谓细看。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辱赐书,周览累日,竦然增敬。”

[沣上寄幼遐]游处

(1).出游和家居。借指相处,波此生活在一起。 汉 祢衡 《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壎篪之相须。”《南史·虞寄传》:“ 衡阳王 既出閤,须得一人旦夕游处,兼掌书记,宜求宿士有行业者。”

(2).交游;来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陈作新 ﹞颇工铁笔篆刻,摹 汉 印,因得与学界游处。”

犹游憩。 晋 潘岳 《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紈綺之士,此焉游处。” 唐 怀素 《自叙》:“今礼部侍郎 张公 谓 ,赏其不羈,引以游处。”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八》:“余致仕后,住 南都 又五年,浮沉里巷中,与乡人游处甚久,故知 南京 之事最详。” 清 吴敏树 《新修吕仙亭记》:“余虽老,不喜入城,犹愿得游处亭下,如往时也。”

[沣上寄幼遐]音形

话音与形貌。 南朝 宋 颜延之 《秋胡》诗:“年往诚思劳,路远阔音形。” 宋 朱熹 《拟古》诗之四:“念我同心子,音形阻一方。”

[沣上寄幼遐]壮图

壮志,宏伟的意图。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雄心摧於弱情,壮图终於哀志。” 唐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二:“羸形不画 凌烟阁 ,只为微才激壮图。”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程瑀 ﹞尝寄诗与乡人云:‘试问青山圆也未,不应久负壮图心。’” * 《和 * 同志七绝》之一:“敌后常撑亦壮图,三师能解国家忧。” 夏衍 《长途》:“到 广西 腹地来垦荒了……有这样的壮图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抗战之前也是很难想象的吧。”

[沣上寄幼遐]旦夕

早晨和晚上,比喻很短的时间

危在旦夕

旦夕奉问起居。——《汉书·李广苏建传》

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沣上寄幼遐]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沣上寄幼遐]令名

好名声

[沣上寄幼遐]久留

长久逗留;长期淹留

[沣上寄幼遐]蹉跎

(1) 时间白白地去;虚度光阴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晋书·周处传》

白日忽蹉跎,驱马复来归。——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

日月蹉跎

(2) 失足

,

  • 【题惟幹上人房】_耿湋 | 唐代
  • 【题惟幹上人房】_耿湋 | 唐代 >> 【题惟幹上人房】_耿湋 | 唐代...

  • 【送方城韦明府】_王维 | 唐代
  • 【送方城韦明府】_王维 | 唐代 >> 【送方城韦明府】_王维 | 唐代...

  • 【夜宴安乐公主宅】_沈佺期 | 唐代
  • 【夜宴安乐公主宅】_沈佺期 | 唐代 >> 【夜宴安乐公主宅】_沈佺期 | 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