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三首】作者:徐铉 朝代:唐代
[梦游三首]梦游三首原文
其一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腊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慢调银字管,云鬓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春深道路赊。
其二
绣幌银屏杳霭间,若非魂梦到应难。
窗前人静偏宜夜,户内春浓不识寒。
蘸甲递觞纤似玉,含词忍笑腻于檀。
锦书若要知名字,满县花开不姓潘。
其三
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仙郎有约长相忆,阿母何猜不得知。
梦里行云还倏忽,暗中携手乍疑迟。
因思别后闲窗下,织得回文几首诗。
[梦游三首]诗词问答
问:梦游三首的作者是谁?答:徐铉
问:梦游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徐铉的名句有哪些?答:徐铉
[梦游三首]译文和注释
[梦游三首]译文
其一
一方如此熟悉的小小庭院,梦中我似乎又回到了昨天。
悄悄走进这香雾濛濛的小室。一阵轻风带来光影姗姗。
悠悠的琴声又恻然弄起;欲咽的幽欢,在那低垂的髻花上微颤。
天亮时我又与我的梦魂作别,再一次经受着昨日分手的凄寒。从今后山重重水重重,天上人间。
其二
屋里挂着丝织的帷幔,摆着银色的屏风,显得幽深渺茫,如果不是梦魂应该是难以到达的。
窗前人声寂静恰好适宜夜晚的气氛,室内春光浓郁感觉不到屋外的寒冷。
斟满酒杯,佳人捧觞蘸指甲的纤手洁白似玉,在檀木的香气中欢歌笑语,几乎让人酥麻了。
若想弄明白锦字书中人的名字,能让满县花开的就不是潘安仁的功绩了。
其三
南国有位佳人名字叫玉儿,生得芙蓉模样的双脸远山一样的眉毛。
神仙似的郎君与她有约会令她长期回忆,但阿母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
在梦里行云播雨觉得就是一瞬间,黑暗中携手与共忽又迟疑不定。
想到离别后心上人在无聊的窗下,会织得几首像苏蕙那样的回文诗呢?
[梦游三首]注释
⑴檀的:古代妇女用红色点于面部的装饰。
⑵赊:长,远。
⑶幌:帷幔。杳霭:即[杳蔼],幽深渺茫貌。
⑷蘸甲递觞:酒斟满,捧觞蘸指甲。
⑸锦书:典出《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后人因以[锦字]、[锦字书]、[锦书]指妻子给丈夫之信。
⑹满县花开不姓潘:用[潘岳]典故。潘岳,字安仁,他任河阳县令时,结合当地地理情况令满县栽花,浇花息讼甚得百姓遗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代称潘岳。
⑺回文:典出《晋书·列女传》,也是用苏蕙的典故。
[梦游三首]诗文赏析
这组诗以第一首传诵较广。此诗首联点题。[魂梦悠扬],向读者显示:下文[还在故人家]云云,皆为梦游,并非实事。悠扬,指飘忽无定。[奈何],处置、对付的意思。李商隐《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诗云:[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大致与此联境界相似。整句是说:魂梦悠扬,不由自主,直至夜来,还在故人之家。[故人家],即指旧时所恋之人家。元稹《酬乐天见忆兼伤仲远》诗云:[瘴畏新病骨,梦到故人家。]也写因思念而魂驰故人之家。领联写相会时的情景。[香蒙]对[户映];[蜡烛]对[屏风];[时时暗]对[故故斜],对仗十分工整。上联已点出夜晚,这里[蜡烛]之语承上文而来,很是自然。而用了[香蒙]、[时时暗]等语,则更有朦胧之致,正是幽会时的情景.下句写户上的屏影。烛光欲明还暗,飘移不定,照射于屏风而投在户上的影子,也就摇曳不定而[故故斜]了。[故故斜]三字,用语十分婉丽。故故,是屡屡、常常的意思。杜甫《月三首》 诗:[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也以[故故]与[时时]构成工整的对仗。颈联转到[故人]。[檀的]是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如杜牧《寄沣州张舍人笛》诗云:[檀的染时痕半月,落梅飘处响穿云]。慢调,则是指随意调弄。银字管,指有银字作饰的管乐器,古代笙笛类管乐器上常用银字作饰,以表音色的高低。白居易《南园试小乐》诗有[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之句,其中[银字]就是[银字管]。云鬟,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式,鬟是指环形的发髻,云鬟也称云髻,形容女子发髻浓密如云。折枝花,是指插于云鬟之上的饰花。从这一联中可知,梦中的[故人],乃是一位女子,她云鬟高耸,檀的为饰,正在华年。弦管悠扬,表明她又是妙解音律。这一联中,[檀的]对[云鬟];[漫调]对[低缀];[银字管]对[折枝花],对仗也十分工丽。
末联写惜别。虽然佳期难得,但是临近天明,又不得不别。一个[又]字,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洞口,指神仙所居的洞口,这是从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化来,唐人李阳冰《阮客旧居》诗云:[阮客身何在,仙云洞口横];赵嘏《早出洞仙观》也有[露浓如水洒苍苔,洞口烟萝密不开]之句。此处用[洞口春深]之语,正暗示一别之下,夭上人间,后会难期,故云[人间别]。赊,是长、远的意思。李商隐《无题》 诗云:[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这末联的意境正与此相似。诗人虽未明说,然而相怜之深、相思之苦,溢于言外。
这是一首艳体诗。艳体诗当艳而不俗,丽而不佻,情深而文明,此诗比较接近艳体诗这一标准。
唐代,徐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