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七首】作者:释慧性 朝代:宋代
[颂古七首]颂古七首原文
沩山养子没来由,叉毛人前不识羞。
更把琵琶半遮面,不令人见转风流。
[颂古七首]诗词问答
问:颂古七首的作者是谁?答:释慧性
问:颂古七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慧性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慧性
[颂古七首]参考注释
[颂古七首]养子
(1) 收养的而非亲生的儿子
(2) 收养的而非亲生的孩子
[颂古七首]没来由
没有原因;没有理由
[颂古七首]毛人
(1).古代海外国名。《南史·夷貊传下·倭国》:“东征 毛人 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陵平海北九十五国。” 唐 韩愈 《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 躭浮罗 、 流求 、 毛人 、 夷亶 之州, 林邑 、 扶南 、 真腊 、 于陀利 之属。”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上:“﹝ 周遇 ﹞经 毛人国 ,形小,皆被髮而身有毛蔽如狖。”
(2).面部或全身长有长毛的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和州毛人》:“ 宣和 中, 和州 一老妇人携两男,大者二十六岁,小者二十岁……遍体长黑毛,有光彩。”参见“ 毛孩 ”。
(3).传说中的仙人。 宋 陆游 《有为予言乌龙高险不可到处慨然为作二诗》之二:“木客求相识,毛人约共游。” 宋 陆游 《秋兴》诗:“羽客期烧药,毛人约卜邻。”
(4).犹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用于轻蔑的口气。《西游记》第五五回:“量你这两个毛人,到得那里!”
(5).指野人。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二章:“深箐密林之域,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
[颂古七首]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颂古七首]琵琶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颂古七首]不令
(1).不善;不肖。《诗·小雅·十月之交》:“爗爗震电,不寧不令。” 郑玄 笺:“天下不安,政教不善之徵。”《左传·宣公十四年》:“寡君有不令之臣 达 ,构我敝邑於大国。” 唐 元稹 《莺莺传》:“慈母以弱子 * 见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佚之词!” 明 杨慎 《二伯论下》:“ 秦繆公 不幸而畜此不令之臣,千里而袭人,强贼之行也。”
(2).没有命令。《孙子·九地》:“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孔子家语·好生》:“ 孔子 曰:‘以此观之, 文王 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
(3).不听从命令。《韩非子·说疑》:“临难不恐,上虽严刑无以威之,此之谓不令之民也。”《魏书·北海王详传》:“昔者, 淮 夷叛命,故有三年之举; 鬼方 不令,乃致淹载之师。”
[颂古七首]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宋代,释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