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随笔·其四】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读史记随笔·其四]读史记随笔·其四原文
借箸前筹才数语,汉家基业巩千年。
趣销趣刻如儿戏,从善端知若转圜。
[读史记随笔·其四]诗词问答
问:读史记随笔·其四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读史记随笔·其四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读史记随笔·其四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读史记随笔·其四]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三十七
[读史记随笔·其四]参考注释
[读史记随笔·其四]借箸
喻代别人出谋划策
元载相公曾借箸, 宪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
[读史记随笔·其四]前筹
(1).犹前箸。座前的筷子。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诗:“ 谢傅 旌旗控上游, 卢郎 罇俎借前筹。” 宋 杨万里 《小饮俎豆颇备江西淮浙之品戏题》诗:“满盘山海眩芳珍,未借前筹已嚥津。”
(2).谓筹划。 唐 张说 《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每至入朝奏謁,升殿论边,山川险易,立成於聚米,攻守方略,一决於前筹。”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难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
[读史记随笔·其四]才数
才略本领。《三国志·魏志·钟会传》:“﹝ 会 ﹞及壮,有才数技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陆绩 ﹞幼有儁朗才数,博学多通。” 明 李东阳 《寿工部尚书曾公七十诗序》:“天下之士,固未敢汎论。以予观之,同游於京庠者若干人,同出於湖藩者若干人,其间持才数,夸声誉,善始而不令终者亦多矣。”
[读史记随笔·其四]汉家
即汉朝
汉家山东二百州。—— 唐· 杜甫《兵车行》
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
[读史记随笔·其四]基业
根基;作为根基的产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革命基业
[读史记随笔·其四]千年
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读史记随笔·其四]儿戏
原义为儿童游戏。比喻处事轻率,不严肃
拿很严重的问题当儿戏
[读史记随笔·其四]从善
依从善道
慈善是基督教徒积极从善的最重要的美德
[读史记随笔·其四]转圜
(1).挽回。《明史·黄道周传》:“且陛下岂有积恨 道周 ,万一圣意转圜,而臣已论定,悔之何及。”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北新以文字获大咎,颇多损失,但日来似大有转圜之望。”
(2).调停,斡旋。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抚记上》:“ 义律 遂託 澳门 西人,代为转圜,愿将躉船奸商,尽遣回国。” 钱锺书 《围城》四:“我讲得对不对?这时候要有个第三者,出来转圜。” 徐迟 《牡丹》:“当场有一个善于转圜的水电公司总经理出来打圆场,几句笑话转换了话题。”
(1).转动圆形器物。常用以代指便易迅速之事。《汉书·梅福传》:“昔 高祖 纳善若不及,从諫若转圜。”《晋书·刘毅诸葛长民等传论》:“建大功若转圜,翦羣兇如拉朽。” 宋 司马光 《又和并寄杨乐道》:“圣主乐忠諫,曲从如转圜。”
(2).借指顺易。 清 顾炎武 《答徐甥公肃书》:“下多折槛之陈,上有转圜之听。”
乾隆,清代,读史记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