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词(药山)】作者:惠洪 朝代:宋代
[渔父词(药山)]渔父词(药山)原文
野鹤精神云格调。
逼人气韵霜天晓。
松下残经看未了。
当斜照。
苍烟风撼流泉绕。
闺阁珍奇徒照耀。
光无渗漏方灵妙。
活计现成谁管绍。
孤峰表。
一声月下闻清啸。
[渔父词(药山)]诗词问答
问:渔父词(药山)的作者是谁?答:惠洪
问:渔父词(药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渔父词(药山)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惠洪的名句有哪些?答:惠洪
[渔父词(药山)]惠洪渔父词(药山) 书法图
渔父词(药山)书法作品
[渔父词(药山)]参考注释
[渔父词(药山)]野鹤
鹤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隐士。 唐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渔父词(药山)]精神
(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渔父词(药山)]格调
(1) 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先定格调
格调豪放
这部影片低级庸俗,格调不高
格调高雅
(2) 人的风格或品格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唐诗纪事·秦韬玉》
(3) 格式;式样
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雨中登泰山》
[渔父词(药山)]逼人
(1) 刺激人行动
形势逼人
(2) 以继续不断迫人的强度照射
天气炎热,阳光逼人
[渔父词(药山)]气韵
文学或艺术上独特的风格;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以气韵胜。——蔡元培《图画》
[渔父词(药山)]霜天
指严寒的天空;气温低的天气(多指晚秋或冬天)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毛 *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渔父词(药山)]松下
(1).松树之下;松间。 唐 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閒白。”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2).古地名。《吕氏春秋·行论》:“ 松下 乱,先君以不安弃羣臣也。” 高诱 注:“ 松下 ,地名也。”
[渔父词(药山)]未了
(1) 没有了却、结束
未了的心事
(2) 漫漫,没有终点
未了的欠债
[渔父词(药山)]斜照
(1) 光线斜着照射
(2) 斜阳;夕阳
[渔父词(药山)]苍烟
苍茫的云雾。 唐 陈子昂 《岘山怀古》诗:“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 金 元好问 《泛舟大明湖》诗:“看山水底山更佳,一堆苍烟收不起。”《花月痕》第十五回:“细看春色低红烛,烦向苍烟问白鸥。”
[渔父词(药山)]流泉
(1).流动的泉水。《诗·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庭坚 被酒豪甚,竟脱巾髽髻,裸立流泉之衝,且高唱《濯缨》之章。” 碧野 《雪路云程》:“这石潭是由群山上的雪水流泉汇成的。”
(2).古代钱币名。泛指钱币。《隋书·刑法志》:“公平难遇其人,流泉易启其齿。”
[渔父词(药山)]闺阁
闺房
“君家闺阁不曾难,常将歌舞借人看。”——唐 乔知之 《绿珠篇》
[渔父词(药山)]珍奇
珍贵而稀奇
珍奇的动物
[渔父词(药山)]照耀
光芒照射
日月照耀金银台。——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渔父词(药山)]渗漏
(1) 气体或液体通过孔隙流失
很多溪流在某些地段因渗漏而失水
(2) 侵蚀
(3) 损耗
[渔父词(药山)]灵妙
灵巧神妙
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勾勒自然灵妙,独具一格
[渔父词(药山)]活计
(1) 过去专指手艺或缝纫、刺绣等
针线活计
(2) 现在泛指各种体力劳动
安排活计
(3) 生计,也指维持生活
至亲数口,今后如何活计
[渔父词(药山)]现成
本来已有的,已准备好的;亦指已有或准备好的事物可出售或使用的
现成服装
[渔父词(药山)]月下
(1).月光之下。 南朝 梁武帝 《七夕》诗:“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 前蜀 韦庄 《捣练篇》:“临风縹緲叠秋雪,月下丁冬擣寒玉。” 宋 文同 《莲赋》:“张翠帷於月下兮,列綵仗於烟际。” 元 刘因 《采石图》诗:“平生曾有 金陵 梦,似记扁舟月下归。” 清 阮大鋮 《燕子笺·双逅》:“闪得我月下星前,独自孤单。”
(2).指月下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参见“ 月下老人 ”。
[渔父词(药山)]清啸
清越悠长的啸鸣或鸣叫。《晋书·刘琨传》:“ 琨 乃乘月登楼清啸。” 唐 李山甫 《兵后寻边》诗之二:“日暮却登寒垒望,饱鴟清啸伏尸堆。” 宋 陆游 《午睡起消摇园中因登山麓薄暮乃归》诗:“踟躇遂忘归,清啸送日落。” 清 钱谦益 《许夫人啸雪庵》诗序:“ 苏门山 头,岭闻清啸。”
宋代,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