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作者:阳枋 朝代:宋代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原文
妙岁麟经得兴微,名成四十壮心违。
半生于德归六驷,一节夷清在首薇。
古礼事亲轮月晓,新诗易箦片云飞。
九京他日如堪作,见说非公谁与归。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诗词问答
问:挽心友李应之判县的作者是谁?答:阳枋
问: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阳枋的名句有哪些?答:阳枋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参考注释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麟经
即麟史。 唐 黄滔 《与罗隐郎中书》:“诚以麟经下笔,诸生而不合措辞;而 史马 抽毫, 汉 代而还陈别録。”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用韩文公<会合联句>诗韵》:“羣儒修麟经,诸将宣豹略。”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今史阙》:“ 周 末自麟经絶笔后,至 苏 张 游説,中间一百四十四年,史简遗闕,无以详其梗概。”参见“ 麟史 ”。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心违
心愿没有达到。 唐 杜甫 《忆昔行》:“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交堕。”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半生
人生的一半,半世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古礼
古时的礼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 夏 、 殷 、 周 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復也。臣愿颇采古礼与 秦 仪杂就之。” 明 张居正 《陈六书疏》:“臣考之古礼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閲之礼。”《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闻古礼‘殮而成服,既葬而除’。”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易箦
更换床席,指人将死
易箦之际(临终的时候)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片云
极少的云。 南朝 梁简文帝 《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復还轻。” 唐 杜甫 《野老》诗:“长路关心悲 剑阁 ,片云何事傍琴臺。” 清 王夫之 《咏怀次韵》之二:“雷声偶逐片云起,轻碧无劳过雨凝。”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九京
(1).即 九原 。 春秋 时 晋 大夫的墓地。《国语·晋语八》:“ 赵文子 与 叔向 游于 九京 。” 韦昭 注:“京当为原。”《礼记·檀弓下》:“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於 九京 也。” 郑玄 注:“ 晋 卿大夫之墓地在 九原 。京盖字之误。” 清 胡鸣玉 《订讹杂录》卷二:“ 方氏 曰:‘ 九京 即 九原 。指其冢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广曰原。’则九京、九原本通用。”
(2).泛指墓地。 宋 黄庭坚 《送范德孺知庆州》诗:“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
(3).犹九泉。指地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不忮不求,归全其生乎,不从古人於九京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周实 《哭洗酲》诗:“詎知霹靂一声惊,君遽弃我归九京。”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他日
(1) 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驴一鸣。——《战国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愿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见说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宋代,阳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