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作者:吕陶 朝代:宋代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原文
通江山水甲岷川,和气融融满四边。
儒者易成千里政,乡人近得两重天。
金罍浅饮虽歌舞,玉麈高谈尽圣贤。
不是春秋为冷学,借留何计及三年。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诗词问答
问: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吕陶
问: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吕陶的名句有哪些?答:吕陶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参考注释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山水
(1) 山上流下来的水
(2) 山和水,指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
山水相连
(3) 指山水画
泼墨山水
吴道玄…因写 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融融
(1) 形容和乐愉快的样子
四世同堂,一派融融
(2) 暖的或表明是暖的,尤指暖到一种温和舒适的程度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明亮的样子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四边
周围、四 处
四边儿都是敌人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儒者
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 汉 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墨子·非儒下》:“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安君 ,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孟端》:“ 沉孟端 先生 方学 ,虽本世医,而通知古今,有儒者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然而这些千篇一律的儒者们……一到圆形的地球,却什么也不知道。”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乡人
(1) 乡下的老百姓
乡人起得很早
(2) 同村同乡的人
在这里他的乡人很多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重天
犹高天。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雕鐫备勒,飞禽走兽之奇;藻绘争开,复地重天之变。”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百千民拥听经座,始见重天社稷才。”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金罍
(1).饰金的大型酒器。《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朱熹 集传:“罍,酒器。刻为云雷之象,以黄金饰之。”
(2).泛指酒盏。 唐 韩愈 《忆昨行和张十一》:“ * 花草丽,玉斝屡举倾金罍。” 许地山 《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我哀伤的金罍里只剩些残冰底融液,既不能醉人,又足以冻我齿牙。”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浅饮
小饮,少量饮酒。 唐 薛能 《彭门解嘲》诗之二:“耽吟乍可妨时务,浅饮无因致宿酲。”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歌舞
合称歌唱与舞蹈
歌舞晚会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玉麈
玉柄麈尾。 东晋 士大夫清谈时常执之。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金貂有时换美酒,玉麈但摇莫计钱。” 宋 姜夔 《湘月》词:“玉麈谈玄,嘆坐客、多少风流名胜。” 明 李东阳 《送文宗儒太仆还南寺》诗:“锦囊秀句压骚人,玉麈雄谈惊坐客。” 清 龚自珍 《行路易》诗:“袖中芳草岂不香,手中玉麈岂不长?”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高谈
亦作“ 高谭 ”。1.侃侃而谈,大发议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是故多陈处直,则以为见美,静听不言,则以为虚空,抗为高谈,则为不逊。”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高谭变白马,雄辩塞 飞狐 。” 明 许承钦 《将相谈兵歌题蔡怀真画册》诗:“蟹羹鱼炙行日夕,高谈话昔情逾敦。” 茅盾 《子夜》三:“可是--平常日子高谈‘男女之大防’的,岂非就是他这班‘社会的栋梁’么?”
(2).不切实际的议论。 晋 葛洪 《抱朴子·官理》:“昔 衞灵 听圣言而数惊, 秦孝 闻高谈而睡寐。”
(3).高明的谈吐;高尚的言谈。 南朝 梁 萧统 《讲解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高谈属时胜,寡闻终自恧。” 宋 秦观 《送乔希圣》诗:“杖藜对客骋高谈,自觉胸襟辈 尧 禹 。”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高谭羣儿惊,健笔小儒怍。”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圣贤
圣人与贤人的合称;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春秋
(1) 一年,四季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2) 年龄
(3) 我国古代名,指公元前770—前476年中国各诸侯国争霸的时代
(4) 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和子瞻寄希声二首·其一]借留
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唐 白居易 《乔弁可巴州刺史制》:“ 巴州 刺史 乔弁 前假竹符,俾临 巴郡 。一心为理,三年有成;州人借留,廉使置奏。”《宋史·何承矩传》:“﹝ 咸平 ﹞三年,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餘诣闕贡马,乞借留 承矩 。” 明 陆容 《菽园杂记》卷一:“﹝ 陈鎰 ﹞尝以议事还朝、民讹传得代,遮道借留者数千人。”参见“ 借寇 ”。
吕陶,和子瞻寄希声,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