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作者:楼钥 朝代:宋代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原文
之子长才盍要津,未知此别几经春。
且为湓浦过庭子,径作临川入幕宾。
生长外家身已死,周旋中表意尤亲。
从今家问须情实,莫事虚文学外人。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诗词问答
问:《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的作者是谁?答:楼钥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楼钥的名句有哪些?答:楼钥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参考注释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之子
这个人。《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长才
优异的才能。 唐 白居易 《答杜兼谢上河南少尹知府事表文》:“亚理以明慎选,专领以展长才。”《金史·宣宗纪》:“内负长才不为人所知者,听赴招贤所自陈。” 陈毅 《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策划赖长才,腐朽化神奇。”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要津
重要渡口,泛指水陆交通要道。比喻显要的地位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
宾从杂遝实要津。——杜甫《丽人行》
位居要津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几经
经过许多次
几经磨难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湓浦
即 湓水 。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 卢峰 莲刻削, 湓浦 带縈紆。” 宋 张孝祥 《浣溪沙》词:“ 湓浦 从君已十年, 京江 仍许借归舡。” 清 陈维崧 《鹊踏花翻·春夜听客弹琵琶作隋唐平话》词:“依稀 长乐 夜乌啼,分明 湓浦 邻船话。”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过庭子
对能继承父业或秉承父训者的美称。 宋 曾巩 《李氏素风堂》诗:“果有过庭子,颖然才思精。” 宋 楼钥 《送内弟汪耐翁》诗:“且为 湓浦 过庭子,径作 临川 入幕宾。”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入幕宾
语出《晋书·郗超传》:“ 谢安 与 王坦之 尝诣 温 论事, 温 令 超 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 安 笑曰:‘ 郗生 可谓入幕之宾矣!’”后因称参与机密的幕僚为“入幕宾”。 元 曹之谦 《送王仲通》诗:“怀乡不作《登楼赋》,佐府真为入幕宾。” 康有为 《瑞典北海申堪闻常熟凶闻》诗之二:“ 萧何 能荐登坛将, 王猛 曾为入幕宾。”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生长
(1) 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
小鸡生长很快
(2) 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
生长在山区的孩子
小明生长在北京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外家
(1) 指外祖父、外祖母家
(2) 旧社会已婚男子在自己原来的家以外另成的家
(3) 与已婚男子另外成家的妇女
(4) 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表意
表示心意。《 * 词话》第三一回:“伯爵道:‘哥没的説,惶恐表意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滕生 只推没有别话,表意而已,别了回寓。”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从今
从现在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 宋 郭应祥 《玉楼春》词:“从今对酒与当歌,空惹离情千万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今经懺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杜鹏程 《延安人》:“从今向后要和他一道工作的工程处长,是什么模样?”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家问
(1).家信。《晋书·陆机传》:“初, 机 有骏犬,名曰 黄耳 ,甚爱之。既而羈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絶无书信,汝能齎书取消息不?’”《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宋 彭乘 《续墨客挥犀·崔球昼梦至家》:“既觉,歷歷忆其诗,乃书之藏于笥。后月餘,家问至。其妻寄此诗,一字无差。” 清 恽敬 《女婴圹铭》:“ 敬 方游 太原 ,五月十六日, 婴 以痘殤,葬居 西师子墩 ,属 武进县 通江乡 。九月家问至 太原 。”
(2).谓在家中问学,非正式从师求学。参见“ 室学 ”。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情实
(1).真心。《管子·形势解》:“与人交,多诈伪无情实,偷取一切,谓之乌集之交。”《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齐 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 金 王若虚 《君事实辨》:“ 宋 主征 李煜 ……初出师,抚 曹彬 背曰:‘会取,会取。彼本无罪,只是自家著他不得。’此则情实之语也。”
(2).实情;真相。《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主不审其情实,坐而患之,马犹不肥也。”《史记·吕不韦列传》:“於是 秦王 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 吕不韦 。”《宣和遗事》前集:“其人略无一语,亦无痛楚之色,终不肯吐露情实。” 梁启超 《 * 与外国干涉》:“此种情实,本甚显浅,今以彼言之嘵嘵也,故一是正之。”
(3). 清 代死刑判决的一种。谓认定罪行属实,将付诸执行。与缓决对言。《清史稿·刑法志三》:“ 康熙 二十二年, 圣祖 御 懋勤殿 ,召大学士、学士等入,酌定在京秋审情实重犯。 圣祖 取罪案逐一亲閲,再三详审。其断无可恕者,始定情实。因諭曰:‘人命事关重大,故召尔等共相商酌。情有可原,即开生路。’” 清 龚自珍 《升平分类读史雅诗自序》:“本朝死刑别二等:曰情实,曰缓决。又有情实而不予勾者。”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虚文
(1) 不切实际的无用文字
(2) 没有意义的礼节
进门便是财主娘子,故此不用虚文。——《后水浒传》
[送内弟汪耐翁随侍因赴临川推官]外人
(1) 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冒着把继承权给予外人的危险
(2) 指外国人
(3) 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
悉如外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与外人间隔。
不足为外人道。
宋代,楼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