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示学者】作者:释居静 朝代:宋代
[颂示学者]颂示学者原文
十门纲要掌中施,机会来时自有为。
作者不须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
[颂示学者]诗词问答
问:颂示学者的作者是谁?答:释居静
问:颂示学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居静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居静
[颂示学者]释居静颂示学者 书法图
颂示学者书法作品
[颂示学者]参考注释
[颂示学者]十门
指八方和上、下。《淮南子·要略》:“诚通乎二十篇之论,睹凡得要,以通九野,径十门。” 高诱 注:“八方上下也。” 南朝 梁 王筠 《侍宴饯临川王北伐应诏诗》:“我皇俊圣,千年踵武,德洞十门,威加八柱。”
[颂示学者]纲要
(1) 主题的概要
一八四四年又把这些扎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率的纲要。——《<物种起源>导言》
(2) 将一本篇幅较大的书的内容压缩而成的概要
《中国历史纲要》
《全国农业发要纲要》
[颂示学者]掌中
(1).手掌中。 唐 杜甫 《小至》诗:“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宋 陆游 《过放生池追怀江公民表谏议》诗:“九州看如掌中果,天不遣为吁可惜。”
(2).喻控制的范围内。犹言掌握之中。《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五年》:“兵已过险,士有必死之志;餘粮栖亩,人无匱乏之忧,虏已入吾掌中矣。” 清 谭嗣同 《金陵听说法》诗:“大地山河今领取,菴摩罗果掌中论。”
[颂示学者]机会
(1) 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时机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给受伤者一个治疗的机会
(2) 指关键
(3) 要害
[颂示学者]有为
做出成绩
奋发有为
大有为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颂示学者]作者
(1) 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
(2) 创始之人
[颂示学者]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颂示学者]位次
(1).指官位等级。《史记·陈丞相世家》:“於是 孝文帝 乃以 絳侯 勃 为右丞相,位次第一; 平 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后汉书·梁统传》:“谋共立帅。初以位次,咸共推 统 。”
(2).依次排定的位置。 汉 荀悦 《汉纪·高后纪》:“二年春,正月,詔班序列侯、功臣位次,藏于高庙,世世勿絶嗣。”《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走到堂中,站了位次,拜见了 闻参将 。”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五:“书架上的书都经 枚叔 亲手安排,大约依照门类顺次分别安放,每书都有一定的位次的。”
(3).谓所在位置。 宋 梅尧臣 《梦登河汉》诗:“位次稍能辩,罗列争光芒。”
[颂示学者]大都
中国元朝(1271—1368)首都,即今北京,1272 年在营建中命名[大都],意指天下最大都城
[颂示学者]首尾
(1) 事情的开头和结尾,事物的前面和后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事情从开始到结束
首尾历时三年
(3) 勾结;有某种关系
共相首尾
原来县吏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水浒传》
(4) 也指男女私情
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却如何与他同行同宿。——《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5) 真实情况
谁知他贼人胆虚,只当鸳鸯已看见他的首尾了,生恐叫喊起来使众人知觉更不好。——《红楼梦》
(6) 底细;关健
此乃是武侯八阵图;藏了首尾,人皆不晓。——《水浒传》
[颂示学者]根基
(1) 基础
恪新秉国政,而内无其主,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竞于外事,虐用其民,……其 恪获罪之日也。——《三国志·魏志·邓艾传》
房屋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根基差
(2) 也喻指家底
这家工厂根基薄,资金周转十分困难
宋代,释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