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原文
目其泉色目斯外,心其泉趣心斯里。
若里若外两弗居,聊复倚栏听以耳。
伯虎别撰出奇观,要亦不出三耳难。
峥嵘振鹭势雄健,须臾归壑为平滩。
归壑势雄复何有,试思万事如是否。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诗词问答
问:《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九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参考注释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色目
(1).种类名目。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本判官及诸州刺史名衔,并所收色目,谨具如后。” 宋 陆游 《监丞周公墓志铭》:“邑赋色目极繁,以入偿出,不足者犹四万緡,率苛征预借,苟逭吏责。”《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2).人品;身份。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有一仙人,謫在下界,不邀财货,但慕风流,如此色目,共 十郎 相当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虞候声诺,来寻这箇看郡王的人,是甚色目人?”
(3).即榜花。科举时代廷试及第中姓氏稀僻者。 宋 钱易 《南部新书》丙:“ 大中 以来,礼部放榜,岁取三二人姓氏稀僻者,谓之色目人,亦谓之榜花。”
(4).作色而视。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昔 萧英 、 刘六符 来, 仁宗 命二府置酒殿庐与语。 英 颇泄其情, 六符 色目之。 英 归,竟以此得罪。”
(5).角色行当。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盖旦之色目,自 宋 已有之而未盛,至 元 杂剧多用妓乐,而变态纷纷矣。”
(6). 元 代称 钦察 、 回回 、 唐兀 、 斡罗思 等外族诸姓为色目,地位次于 蒙古 ,优于汉人。《元史·选举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倚栏
亦作“ 倚阑 ”。凭靠在栏干上。 唐 赵嘏 《宿灵岩寺》诗:“倚栏香径晚,移石 太湖 秋。” 宋 周邦彦 《一落索》词:“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 安夏 《杂兴》诗:“有竹深藏屋,无花强倚阑。”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奇观
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世界七大奇观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三耳
(1).传说 隋 董慎 被冥府追为右曹从事,召 常州 秀才 张审通 掌书记。 慎 令为判,申天府。有黄衫人持天符云,所申不当。 慎 怒,以方寸肉塞其耳。 审通 再判之,后有天符来云,甚允当。 慎 喜,命左右割去耳肉,令一小儿擘为耳,安于额上,曰:“塞君一耳,与君三耳,可乎?”后 审通 复活,觉额痒,涌出一耳,尤聪。时人笑曰:“天有九头鸟,地有三耳秀才。”后即以此为典,谓人聪明颖悟,异于往常。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参阅 施元之 注 苏 诗引 宋 张君房 《脞说》。
(2).谓两耳之外别有一耳,主听。为 先秦 名家诡辩论题之一。《孔丛子·公孙龙》:“ 公孙龙 言臧之三耳甚辨析。”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峥嵘
(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筑物的高大耸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唐· 韩愈《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儿山下作》
(3) 高爽空旷
举目四顾,霜天峥嵘。——唐· 李白《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体段峥嵘。——《西游记》
(5) 卓异,不平凡
元龙( 陈登)本志陋曹吴,豪气峥嵘老不除,—— 苏轼《和刘景文见赠》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振鹭
《诗·周颂·振鹭》:“振鷺于飞,于彼西雝。” 孔颖达 疏:“言有振振然絜白之鷺鸟往飞也……美威仪之人臣而助祭王庙亦得其宜也。”又《鲁颂·有駜》:“振振鷺,鷺于下。” 毛 传:“鷺,白鸟也,以兴絜白之士。” 郑玄 笺:“絜白之士羣集於君之朝。”后因以“振鷺”喻在朝的操行纯治的贤人。 宋 王禹偁 《送郝校书从事相州》诗:“金臺莫作多时计,非久应归振鷺行。” 明 高启 《送前进士夏尚之归宜春》诗:“故国归鸿少,新朝振鷺多。”参见“ 振振 ”。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雄健
强健有力
以其雄健。——明· 魏禧《大铁椎传》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何有
(1).有什么。《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郑玄 笺:“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 崐山 何有?有瑶有珉。”
(2).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难。《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难。”《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王审用臣之议,大则可以王,小则可以霸,於何有哉?” 晋 陶潜 《拟古》诗之一:“意气倾人命,离隔復何有?”
(3).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怜惜、不爱重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 蒲 狄 乎!” 杨伯峻 注:“何有,古人习语,意义随所施而异,此谓心目中无之也。”《吕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颜鲁公碑亭记》:“其视卿相王侯与其国封邸第,曾不若脱屣,而何有于亭?”
(4).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关。《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讨,国何有焉?” 杜预 注:“言讨家臣,无与国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颠, 瑶 何有焉?”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苟其人之恶,则於铭乎何有?”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顾虑、不在乎。《左传·昭公元年》:“ 吉 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於诸 游 ?” 杨伯峻 注:“言不必顾虑 游氏 诸人。” 明 李贽 《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歟?” 鲁迅 《热风·反对“含泪”的批评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倘竟如此不净,则即使‘授受不亲’后来也就会‘瞟’,以至于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时便是一部《礼记》,也即等于《 * 》了,又何有于《蕙的风》?”
(6).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得。《左传·僖公十五年》:“获 晋侯 ,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预 注:“何有犹何得。”
(7).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文选·木华<海赋>》:“弘往纳来,以宗以都。品物类生,何有何无?” 李善 注:“言诸品物以类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无?言其多也。”
(8).哪里有,岂有。 汉 张衡 《西京赋》:“泽虞是滥,何有春秋?”《后汉书·贾琮传》:“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圣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吴承恩 《赠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岁之水也,洪涛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与赋哉!”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
万事如意
[题唐寅摹古画册·其七·水轩听瀑]是否
对不对;是不是。 宋 苏轼 《申省乞不定夺役法议状》:“乞取 孙尚书 及 軾 所议付臺諫给舍郎官,定其是否,然后罢其不可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未曾到过外国,也不知他的説话,是否全靠得住。” 刘半农 《敲冰》诗:“请问人间:是否人人都有喝到的福?”
乾隆,水轩听瀑,清代,题唐寅摹古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