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作者:李寄 朝代:明代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原文
征鞍才解便登台,旬日尘襟此顿开。
细麦层层青作浪,浮云滚滚白成堆。
山晴树色如相见,风逆花香不肯来。
多谢黄鹂能鼓吹,诗肠瘦尽句还裁。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诗词问答
问: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的作者是谁?答:李寄
问: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寄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寄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灰韵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参考注释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征鞍
犹征马。指旅行者所乘的马。 唐 杜审言 《经行岚州》诗:“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宋 谢薖 《蝶恋花》词:“留定征鞍君且住,人间岂有无愁处。”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王孙何处解征鞍,灵妃怨,瑶瑟与谁弹?” 刘国钧 《饯春词》之一:“若个多情解相忆,征鞍还带落花飞。”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登台
(1) 演员出现在观众面前
他去年第一次在百老汇登台(表演)
(2) 走上讲台或舞台
他想登台表演一番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旬日
十天
旬日内必有大祸。——《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尘襟
世俗的胸襟。 唐 黄滔 《寄友人山居》诗:“茫茫名利内,何以拂尘襟。” 元 王德信 《集贤宾·退隐》套曲:“ * 香下帘清坐久,闲把那丝桐一奏,涤尘襟消尽了古今愁。” 谢无量 《春日寄怀马一浮》诗:“愿持千里意,聊为豁尘襟。”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顿开
(1).挣开;脱开。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二折:“我如今硬顿开玉锁金枷,我可便牢拴定心猿意马。”
(2).突然打开;立即放开。《水浒传》第三八回:“只见一个女娘,年方二八,穿一身纱衣,来到跟前,深深的道了四个万福,顿开喉音便唱。”参见“ 顿开茅塞 ”。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层层
(1).一层又一层。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宋 梅尧臣 《和仲文西湖野步》:“决决堰根水,层层湖上田。” 元 薛兰英 薛惠英 《苏台竹枝曲》之三:“ 虎邱山 上塔层层,静夜分明见佛灯。” 清 邱象升 《清远峡》诗:“客心愁入暮,高峡尚层层。”
(2).指逐层逐次。 唐 章碣 《对月》诗:“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臺殿冷层层。”《人民日报》1982.3.31:“会议要求各地做到经费落实,组织落实,层层有人抓。”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浮云
(1)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滚滚
(1) 大水急速翻腾向前
大江滚滚东去
(2) 也泛指急速翻腾的样子
浓烟滚滚
开路的炮声像滚滚春雷,震撼着崇峻岭。——《太行青松》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成堆
众多事物聚集在一起。形容数量很多。 唐 李山甫 《牡丹》诗:“晓露精神妖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 茅盾 《子夜》十四:“女工们就像黄昏时候的蚊子,成堆起轰。”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树色
树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逊 《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山烟涵树色,江水映霞暉。” 唐 卢纶 《与从弟瑾同下第后出关言别》诗:“孤村树色昏残雨,远寺鐘声带夕阳。” 明 陈所闻 《念奴娇序·云住阁题》套曲:“千巖万井,见树色江光,须臾龙变云蒸,出岫无心。”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相见
彼此会面
整个代表团在终点站与他们相见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风逆
(1).指外感风邪所致的疾病。旧题 唐 韩偓 《炀帝开河记》:“ 叔谋 既至 寧陵县 ,患风逆,起坐不得。”
(2).风不顺。 唐 杜甫 《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诗:“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不肯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多谢
(1) 表示感谢的客套话
(2) 嘱咐;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黄鹂
鸟名。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常被饲养作笼禽。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鸧鹒或黄莺。 南朝 梁 何逊 《石头答庾郎丹》诗:“黄鸝隐叶飞,蛺蝶縈空戏。” 唐 杜甫 《绝句》之二:“两箇黄鸝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四月天,黄鹂低鸣。”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鼓吹
(1) 宣扬,使众人知道
鼓吹六经
(2) 吹嘘
鼓吹种族优劣论
[行次白杨镇登观音阁]诗肠
指诗思;诗情。 唐 孟郊 《哭刘言史》诗:“精异 刘言史 ,诗肠倾珠河。” 明 袁宏道 《答人》诗:“走不能书,而有书癖;不能诗,而有诗肠;不能酒,而有酒态。” 清 唐孙华 《长夏闲居杂感次随庵韵》:“诗肠苦与墨同磨,时逢炎景欢娱少。”
明代,李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