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云】作者:裴澄 朝代:唐代
[春云]春云原文
漠漠复溶溶,乘春任所从。
映林初展叶,触石未成峰。
旭日消寒翠,晴烟点净容。
霏微将似灭,深浅又如重。
薄彩临溪散,轻阴带雨浓。
空余负樵者,岭上自相逢。
[春云]诗词问答
问:春云的作者是谁?答:裴澄
问:春云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春云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裴澄的名句有哪些?答:裴澄
[春云]裴澄春云 书法图
春云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466-58
[春云]参考注释
[春云]漠漠
(1) 寂静无声
漠漠门长掩
(2) 密布;布满
云漠漠,风瑟瑟
(3) 迷蒙
天漠漠
雨漠漠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雁荡经行云漠漠。——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广阔
荒原漠漠
(5) 冷淡,不关心
何乃视之漠漠
(6) 茂盛、浓郁
漠漠芳馨
[春云]溶溶
(1) 宽广的样子
江水溶溶
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楚辞·九叹·愍命》
(2) 水缓缓流动的样子,也用来形容月光荡漾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唐· 杜牧《阿房宫赋》
月色溶溶
[春云]任所
担任工作职责的场所
[春云]触石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春云]旭日
初升的太阳
旭日东升
远景何晃晃,旭日照万方。——傅玄《日升歌》
[春云]寒翠
指常绿树木在寒天的翠色。 南朝 梁 范云 《园橘》诗:“芳条结寒翠,圆实变霜朱。” 唐 张仲素 《宫中乐》诗之五:“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宋 林逋 《山村冬暮》诗:“雪竹低寒翠,风梅落晚香。”
[春云]霏微
(1).飘洒;飘溢。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神仙》:“雨散漫以霑服,云霏微而袭宇。” 唐 韩愈 《喜雪献裴尚书》诗:“浩荡乾坤合,霏微物象移。”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三:“盖泉自石门而下,初势甚微,已而散布半空……霏微滴沥,溅面洒肌。”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室。”
(2).蒙蒙细雨。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八:“﹝ 竇儼 《水论》﹞五日一霏微,十日一霢沐。” 郭沫若 《烛影摇红》词:“霏微期过暑如蒸,空袭频投弹。”
(3).雨雪细小貌。 唐 李端 《巫山高》诗:“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元 刘伯亨 《朝元乐》曲:“这雪他初下霏微则是后渐疾,赤紧的风踅的雪急。”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词:“五月 江 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 聂绀弩 《林冲杨志合论》:“天冷了,窗外细雨霏微,窗纸叫风吹得飒飒地响。”
(4).迷蒙。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 西湖 观月,秋爽最宜,烟波镜浄,上下一色。渔灯依岸,城角传风,山树霏微。” 清 顾炎武 《送张山人应鼎还江阴》诗:“旧京秋色转霏微,目送 毘陵 一雁飞。” 鲁迅 《呐喊·白光》:“然而白光却分明的又起来了,这回更广大,比硫黄火更白净,比朝雾更霏微。”
[春云]深浅
(1) 指水的深度
水很浑浊,无法看清这条河的深浅
(2) 比喻言语、行为的分寸
说话不知深浅
(3) 浓或淡
颜色深浅各异的布料摆在柜台上
[春云]轻阴
(1).淡云,薄云。 唐 刘禹锡 《秋江早发》诗:“轻阴迎晓日,霞霽秋江明。”
(2).疏淡的树荫。与浓荫相对。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秋风动桂树,流月摇轻阴。” 唐 李商隐 《题小松》诗:“怜君孤秀植庭中,细叶轻阴满座风。”
(3).微阴的天色。 唐 张旭 《山中留客》诗:“山光物态弄春暉,莫为轻阴便拟归。” 宋 贺铸 《剪朝霞·牡丹》词:“云弄轻阴穀雨乾,半垂油幕护残寒。” 清 李慈铭 《鉴湖柳枝词》:“家家门巷正啼鶯,取次轻阴间嫩晴。”
[春云]空余
(1) 空着的;未被占用的
空余房屋
空余病床
(2) 空闲;闲工夫
没有空余跟你开玩笑
[春云]负樵
(1).背柴。 隋 王通 《中说·魏相》:“吾闻礼於 关生 ,见负樵者几焉;正乐於 霍生 ,见持竿者几焉。吾将退而求诸野矣。” 唐 裴铏 《传奇·元柳二公》:“因大雪,见老叟负樵而鬻,二子哀其衰迈,饮之以酒。”
(2).指背柴的人。 宋 陆游 《湖山·西跨湖桥》诗:“傍水多投钓,穿云有负樵。”
[春云]自相
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唐代,裴澄